【大紀元8月11日訊】(亞洲時報記者江雨航8月11日報導)吳作棟終於如願,體面卸任新加坡總理職。吳執政近十四年,使用他本身的話語是,“前七年大豐收,後七年卻是歉收年代”。一方面,吳之表現看來平平無奇,這些年來新加坡都在掙扎求存,苦苦維持其區域樞紐中心地位。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在吳的領導下,可謂是本區域最富有經濟改革動力的國家。
吳作棟於1990年接任總理職。當時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吳作棟一執政就享有七年的高經濟成長期。但一般認為,這是“李神”(李光耀)當年所創下的“經濟奇跡”,是“李神”的“遺贈”,與吳作棟施政無太大關係。
1997年中葉,亞洲爆發金融危機,新加坡經濟就此陷入泥沼,面對獨立以來最嚴重的國際競爭定位危機,經濟欲振乏力,近乎七年的時間,吳作棟政府束手無良策,吳的領導威信面對嚴峻挑戰。據悉,吳作棟曾一度被“李神”要求提早下台。但他堅持獅城經濟好轉後方卸任總理職,而得以延續其政治生命。他說,“如果解決經濟問題須耗上五年,那我得留任五年。”
如今,新加坡上半年經濟已有復蘇現象。據吳作棟於8日借國慶日向其國民所報告的施政成績,今年新加坡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率高達10%。
雖說新加坡經濟剛有起色,但就此斷定“新加坡經濟已經好轉,進入穩健成長期”,尚言之過早。倘若以吳作棟本身所定下的卸任目標(即成功解決新加坡經濟問題)相比,吳此時卸任,似乎有點倉促。據吳本身的說法,此刻已是卸任的“最佳時機”。卸任後的吳,將會被委為“國務資政”,及擔任金融管理局主席職。或許就新加坡政治而言,這已經是吳作棟最好的下台階。
若說前七年“大豐收”非吳的功勞,那麼後七年的“歉收年代”也非吳個人之過。縱觀其他遭到亞洲金融風暴蹂躪的國家而言,經濟欲振乏力實屬一般現象。事實上,就經濟面而言,在吳領導下的新加坡政府是亞洲四小龍中最積極的國家。
1993年,吳作棟政府積極推動“區域化政策”,動用國營企業,鼓勵民營企業,投資亞洲區域,擴大新加坡經濟版圖。具體的說法是,新加坡資源匱乏,但可以通過海外投資而擁有海外資源,如馬來西亞的樹膠園,香港的電訊。但是,這些海外投資多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損失慘重。
九七金融風暴後,新加坡政府經濟政策轉向“全球化”,正面回應崛起的中國。為了擴大新加坡小島國的經濟體,新加坡已經積極建立遠距自由貿易區塊。與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的國家有紐西蘭、日本、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國家、澳洲和美國;尚在談判中的有印度、韓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即將展開談判的還有正在崛起的中國。去年吳作棟也成功說服東南亞國家,成立東南亞經濟共同體,與中國龐大的市場互動。
此外,吳作棟政府也通過政策和國營企業,積極整合零散的優勢領域,修補落後領域的競爭差距,投資高科技領域如生物藥物科技。當然,這些“經改”是否會在吳卸任後奏效,在現階段只能拭目以待。
但就國內政治而言,吳作棟顯然非改革型領袖。他從李光耀手中承繼了威權統治政體後,並沒有從事深化民主改革。他施展親民作風,強調協商,給新加坡人民比較自由的空間,鼓勵人民使用“正確管道”提出意見,但又不愿意撤除政治地雷禁區(out-of-bound markers)。對於公共政策,今天新加坡人民還是噤若寒蟬,不敢以身試法。
在國際社會,吳作棟亦非魅力型領袖,在國際舞台上曝光率不高,處理國際雙邊事物,手腕不強,常常需要依賴李光耀出面。例如,過去新馬關係緊張,吳作棟就需要靠李光耀出面,與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談判。然而,在處理SARS方面,吳作棟政府高透明度,高效率的處理手法,為新加坡在國際社會上贏取崇高信譽。
整體而言,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吳在任內的表現,可算是中規中矩,國際社會或許會很快就忘了這個人,但新加坡人將緬懷他的親民作風。(//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