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6日訊】每人擁有一套別墅,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美國、日本都難以做到的事情,但中國重慶市梁平縣的交通警察大隊卻做到了。據媒體報導:“在渝萬高速公路梁平入口處旁邊,碧瓦雪牆的10來幢歐式別墅十分搶眼。這個剛剛建好的‘梁平第一別墅區’,主人是梁平縣交警大隊的警察們–警察只有45名,“豪宅”卻有48套。”(《梁平交警建別墅作住宅》,見《重慶晨報》2004年6月30日,記者劉虎,以下引文均同)看來,一人一套別墅還有多,中國警察就是牛。
當然,警察住別墅本也無可厚非,正如梁平縣交警大隊教導員胡世鑫對記者說:“沒有規定說警察不能住別墅。”但問題的關鍵是,中國的警察不僅僅代表政府的形象,更代表執政黨的形象,而警察住別墅顯然有悖於執政黨近來積極倡導的“兩個務必”的崇高宗旨。什麽是“兩個務必”?我想作爲專職思想政治工作的交警大隊教導員不可能不熟撚。如果胡教導員確因忙於別墅的建造(比如胡埋怨房子修得並不好,“設計不合理,距離太近,根本不像是別墅–要是間距更大些就好了。”)而耽誤了份內之事的政治學習,那我這個外行不妨班門弄斧一次,將你們黨倡導的“兩個務必”詳細道來。兩個務必,就是中共全黨要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是毛澤東在中共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其全黨敲響的警鐘和提出的要求。中共“十六”大閉幕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學習考察,胡錦濤再次強調了毛澤東“兩個務必”的重要論述。然而,就在中共大談“兩個務必”的節骨眼上,梁平縣的交警建起了幢幢別墅。用“兩個務必”的要求來衡量,梁平縣的交警是不是偏離得太遠了些?人均一套別墅還有多,這哪有什麽艱苦奮鬥的作風,簡直就是窮奢極侈。無怪乎早不久中國國內主流媒體對河南登封市公安局長任長霞清廉、勤政的事迹大張旗鼓地報導,這說明任長霞式的公僕作風確已成爲中共黨內非常稀缺的資源。中共可能也正是覺察到了這一點,所以近來不遺餘力地宣傳“兩個務必”,以挽救其面臨的執政危機。《重慶晨報》披露梁平交警建別墅消息的第二天,即是是中共成立83周年紀念日。中共走過了八十餘年的風雨歷程,其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密切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理念卻是日漸式微。
對重慶市梁平縣交警建別墅還應該進行質疑的是,重慶位於我國的西部,屬經濟不發達地區,交警住別墅與這一地區人民生活的總體落後是不是有些不太相稱?據介紹,梁平縣交警隊的宿舍包括“連排式別墅”10幢20戶,“空中花園”(躍層住房)4幢28戶,別墅每套面積約280平方米,躍層每套面積約260平方米。而在這之前,交警們並不是無房可住。大多數梁平人都知道,在縣城雙桂路中段,有交警大隊漂亮的花園小區。該小區建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包括兩幢七層樓房,房子的面積最小的也在10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有近150平方米。相比梁平縣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16.24平方米,交警們的住房已足夠寬裕。梁平縣交警能夠如此頻繁地換房,其財大氣粗令人瞠目結舌。連封建地主階級的官員范仲淹尚且懷有“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境界,而號稱“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中國共產黨人,卻在“先天下之樂而樂”。然而,面對這種“先天下之樂而樂”的脫離群眾的行爲,梁平的交警不僅沒有愧疚心理,教導員胡世鑫反而坦然地對記者說,“群眾有反映是正常的,因爲我們是在吃螃蟹!”他還認爲群眾不應該有“紅眼”心理。他把群眾的輿論監督居然曲解爲不健康的“紅眼”心理,群眾是誰?如果胡教導員真的有所不知的話,我想告訴他的是:群眾是養活你們的納稅人,他們有權利瞭解自己交納稅金的使用去向。據一位當地黨政部門人士說,梁平縣普通民警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但他們個個都能居別墅,其財産的合法性來源不能不讓人質疑。既然交警選擇了人民公僕這一行,他們的行爲就應該置於人民群眾的視野之下。如果是袁隆平、張瑞敏或姚明等人住上別墅,我看誰也不會“紅眼”。無怪乎記者認爲梁平交警別墅在造價、土地來源和銀行按揭等三大問題上迷霧重重。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這一思想,對打破毛時代的平均主義和大鍋飯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改革的逐漸推進,在率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群中,擠滿了相當多的握有權力的公僕。權力之手所造成的不公正分配,正在把中國社會的貧富懸殊拉得越來越大。儘管改革開放以來GDP不斷增長,但更多普通民眾並沒有從中國的發展中獲得多少利益。在當今中國,權力比勤勞、智慧更容易使人致富已成爲不爭的事實。梁平縣的交警擁有令人羡慕的碧瓦雪牆的別墅,其實,放眼全中國,又有哪一個地方最好的建築物不是政府的辦公樓、最好的住宅樓不是公僕們的居所呢?納稅人的錢用了不心痛,不用也白不用,這是政府的權力缺乏制約和監督的邏輯必然。然而,當配置資源的公共權力成了掠奪民財的私具後,執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和正義性也就隨之失去。
完稿於2004年7月3日淩晨
源自《議報》151期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