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30日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表示,據統計,台灣要養活一個國民竟然要花4.34公頃土地的生態足跡,總生態足跡接近 6千萬公頃,為台灣面積的29.1倍,在經濟上更因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國民儲蓄率平均下降約1.32%,政府將加速轉變政策,未來生態建設重於生態開發。
經建會指出,敏督利颱風帶來七二水災,重創台灣中南部山區生態環境及生命財產,突顯生態環境資源過度利用與不當開發,已超過生態系統容受力,國內自然資本相應急劇惡化。
根據IMD「2004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以代表養活一個國民的生態足跡法評量,1996年台灣每人生態足跡為4.34公頃,遠高於世界平均值2.85公頃,在60個評比國家中排名第28位。另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估算,台灣總生態足跡接近6 千萬公頃,相當於台灣面積的29.1倍,反映國人生態資源使用偏高,值得深思。
此外,據台灣地區綠色國民所得帳試編報告,民國1999至2001年間,台灣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國民儲蓄率平均下降約1.32個百分點,經建會綜合學者專家意見研判,大自然反撲所透露環境變遷警訊,將使國內真實儲蓄率更趨下降,不利環境永續性,不容忽視。
經建會認為,從整體經濟角度觀察,台灣自然資源的生產價值與生態價值有背離趨勢,相當不利國民福祉,政府正研擬「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暨長期展望」,將加速轉變經濟成長內涵,由過去強調生態開發轉為重視生態建設,以縮小生態赤字並創造生態紅利,實現「綠色矽島」目標。
經建會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 Solow曾發表「人類雖可不斷突破技術的限制,提升生產力與競爭力,帶動經濟成長,卻很難超越生態系統的約束」的看法,認為,有必要建構良好的總體永續性指標,作為持續監測永續成長的政策工具。特別是綠色GDP、真實儲蓄率及生態足跡,更是國際間評估及監測一國生態環境變遷最重要的預警指標。其中,生態足跡已被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選為評比環境基礎設施競爭力優劣勢的細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