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3日訊】今年七一大遊行﹐香港五十三萬人上街﹐雖然同去年的規模差不多﹐但
是因為情況的變化﹐可以說﹐香港市民又創造了新的篇章。這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說明。
第一﹐今年的六月三十日﹑七月一日﹐香港天氣炎熱﹐特別是七月一日下午遊行期間的攝氏34.6度﹐不但是今年入夏以來的最高溫度﹐也是香港有氣象記錄六十六年以來最熱的七月一日。當時﹐颱風在台灣登陸﹐香港氣壓非常之低﹐因此還是非常難受的悶熱﹐沒有很大的決心﹐不願走出戶外﹐遑論幾個小時的遊行。而在遊行過程中﹐也的確有不少人中暑﹐651人昏倒﹐43人送醫院。雖曰遊行是和平﹑理性﹐也要付出若干“犧牲”。
第二﹐這次遊行﹐是在中央政府經濟上大力支持香港之後﹐香港經濟開始恢復增長﹑失業率有所下降﹔而且主管香港事務的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宣佈中央政府與香港民主派並沒有衝突之後。但是香港市民沒有忘記香港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沒有因為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中央政府解釋基本法﹑封殺普選與逼走電臺“名嘴”的強暴行為。而且對中央政府的“忽然善意”還有疑慮﹐需要進一步觀察。因此還需通過遊行明確表達自己的訴求。
第三﹐由於中央政府的威脅利誘﹐香港民主派內部發生分化。其中有堅持原則下策略的變化﹐然而也有放棄原則的妥協。民主派的分化當然也會影響支持者出現分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對“還政於民”這個口號的態度。北京認為這是“港獨”的口號﹐然而如果放棄民眾當家作主的訴求﹐還算是民主派嗎﹖結果“還政於民”的口號還是遊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口號﹐避免了以“還(回鄉)證於民(主派)”取代“還政於民”的危機。
第四﹐這次遊行進一步體現香港和平﹑理性﹑多元的政治文化。同去年反對當局硬性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不同﹐因為北京在最後關頭釋放了若干“善意”﹐所以遊行隊伍少了憤怒的情緒﹐而是有多樣的口號﹑多樣的表情﹔也少了大橫幅標語而多了個人參與者自己書寫製造的標語﹐不但增加了許多訴求﹐也多了幽默感。多元化並沒有影響參與者的凝聚力﹐反而創造了“兼容並包”的好經驗。
第五﹐中共對香港媒體的長期統戰﹐在這次遊行前夕發揮了作用﹐除了中共喉舌之外﹐報章上出現不少偽裝中立或似是而非的論調﹐頗為蠱惑人心﹐例如不能刺激中央呀﹐最要緊是抓經濟工作呀﹐穩定壓倒一切呀﹐七一回歸應該要慶祝呀﹐等等。特別是在曾慶紅放軟身段以後﹐香港土共們搞不清中央葫蘆裡賣的甚麼藥﹐所以立刻也收起惡形惡裝和潑婦罵街的樣子﹐這種欺騙性的論調就更多了。但是香港市民沒有被誤導。
對這次遊行﹐特區政府和中國政府都採取貶損的態度。由於香港特區政府事先預測會有二十萬人參加遊行﹐所以警方宣佈只有二十萬人參加﹐當時是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但是遊行隊伍最後一批離開維多利亞公園時已經快六點﹐最後在中區解散是夜裡七﹑八點﹐但是警方數字再沒有更改過。這是中國“數字政治”對香港的影響﹐例如中國計畫今年經濟增長8%﹐年尾一定在這個數字的上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預測都沒有這樣準確。政府數字的毫無公信力﹐有一例為證。今年四月十一日香港市民的反對釋法遊行﹐主辦單位統計有兩萬人參加﹐政府為了貶低遊行規模﹐隔了兩天以後突然發表新聞公報說﹐特區政府的中央政策組委託了一間專業研究機構,就周日遊行人數進行統計,希望準確知道以遊行集會方式發表意見的市民人數。這是政府第一次這樣做﹐頗引人重視﹐然而他們公佈的遊行數字是7627人﹐這樣精確的數字使人嘩然﹐被挖苦為“專業做假”。經過調查﹐幾個專業機構證實政府找過他們﹐但被拒絕﹐不知道最後找了甚麼人。而為了配合做假﹐警察故意指引遊行隊伍繞彎路﹑走難路﹐在市民拒絕聽從而自行走直路時﹐當局就在沒有人願意走的地方設點統計人流﹐人數自然少了許多。而中共喉舌的大公報﹐更胡說這次遊行只有十六萬人參加。
遊行結束時﹐特首董建華召開記者會﹐聲稱市民的意見他都聽到了﹐還吹噓過去一年政府是如何改進工作的。但是北京直接插手香港的政務﹐證明特區政府已經“靠邊站”。所以這些話同他以前講的一樣被視為廢話。當記者要提問時﹐董建華以“夜了”拒不回答﹐匆匆而去。
新華社開始報導遊行時﹐連升旗等慶典活動一起報導﹐使人誤以為是慶祝遊行﹐因為沒有報導遊行的訴求﹐也沒有遊行的人數。後來轉發駐港機構中聯辦的聲明﹐認為有的遊行口號有問題﹐自然是那“還政於民”﹐不過如果連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都害怕香港成立普選產生的人民政府﹐那不是意味著北京那個人民政府是假人民的名義嗎﹖
接下來﹐九月十二日將舉行香港立法會選舉。北京如何應對這次遊行﹐對選舉結果也會產生影響。
──原載《台灣日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