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階層隔閡日顯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7月28日訊】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坦承,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中國社會各貧富階層之間的邊界已經形成,具體表現在社會各階層的居住區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以及統領各階層的文化也不盡相同。

四分之三人認社會不平等

孫立平說,上海社科院一份區域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中國人已覺察到自己處在哪一階層,即已具備階層認知,並有四分之三的被調查者認爲自己處在不平等的社會中。

孫立平教授還表示,在大多數居民已具備階層認知的同時,各階層之間的交往也日趨減少。由於生活方式上相差甚遠,社會各階層都開始相對獨立的從事社會活動,彼此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

孫立平教授舉例稱: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各式各樣的老同學聚會搞得風風火火,儘管當時貧富差距已經存在,但貧窮的同學和富裕的同學之間情感上的隔閡卻並未顯現;然而現在的情況是,老同學之間已經很難相聚,因爲貧窮的同學和富裕的同學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並且兩者都感覺無法融入對方的圈子,彼此之間無話可說。

十大階層劃分法遭批

在當代中國社會,社會階層從改革開放之前的工人、農民、知識份子的簡單劃分,發展到多個階層並立早已不是新聞。2002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成果、《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出版,在中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數十位中國社會學學者數年深入社會,潛心調查研究,通過大量翔實的資料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進行了分析,劃分出十大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人員階層、産業服務人員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市無業、失業和半失業人員階層。

不過,這種新階層劃分方法在中國社會引發爭論,主持課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遭到批評,此後,關於社會階層劃分以至階層隔閡、對立的說法幾近消聲匿迹。

在中國向市場經濟和民主社會轉軌過程中,貧富差距和貧困等諸問題縈繞政府。政府也採取種種措施確保農民和城市下崗工人的生活,維繫社會穩定。以最發達城市的上海爲例,自1999年7月1日起,上海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爲家庭月人均收入280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扶貧線)調整爲家庭人均年收入近郊2200元、遠郊2000元、海島1800元。爲縮短貧富差距,上海市政府還將最低工資標準從570元調整爲635元。

轉自中華大參考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農民的土地權益得不到保護
布什克里談經濟各唱各調
美國家安全顧問萊斯將訪北京  討論北韓、伊拉克及台灣問題
中國再現沙龍熱  文化貴族成時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