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介紹】《我﹐機器人》(I, Robot)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7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董潔報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享受現代科技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開始反思科技可能帶給人類的負面效果﹐這也引發了好萊塢一部部大片的誕生﹐不論是早前的《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還是《黑客任務》(The Matrix)以及這部新近上映的《我﹐機器人》(I, Robot)都以不同的視角展開這個熱門話題。

  《我﹐機器人》根據科幻小說家艾薩克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短篇小說《我﹐機器人》改編而成﹐艾西莫夫是(Isaac Asimov,192O-1992) 是美籍猶太人﹐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云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艾西莫夫科幻雜志」(Asimov’s Science Fiction)﹐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艾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舉世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五百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旁涉人文類的文學﹑宗教﹑史地等。如此淵博的學識使他的筆下世界具備了奇幻的想像與高度的預言性。

  在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艾西莫夫在短篇小說《我﹐機器人》中首次提出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即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或允許傷害人類;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在不違反第一條定律的前提下執行人類的任何指令;第三定律﹕機器人必須在不違反第一﹑二定律的前提下保護自己的存在。這三條定律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不可思議的是﹐這上世紀早期驚人的「設想」竟和現實的科學領域有著完美的有預見性的吻合。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把機器人定律當成機器人研究中很嚴肅的話題。作為艾西莫夫忠實的讀者﹐本片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Alex Proyas) 將這部小說中的其中一篇搬上銀幕﹐並在此篇的基礎上展開更丰富故事並加入了足夠的娛樂元素。

  這部耗資超過一億美金的現代科幻電影的故事背景設定在西元2035年﹐即平均每五個人就擁有一台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和機器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機器人開始在各個領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有的甚至已經滲入家庭中。由於眾所周知的機器人三大法則的限制﹐人類對這些能夠胜任各種工作且毫無怨言的夥伴充滿信任﹐只有芝加哥警探史普納(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飾)例外。

  史普納警探一直對機器人充滿怀疑﹐他不相信人類與機器人能夠等同﹐而這種疑問終因一起凶殺事件而加重--美國智能機器人的創意者藍宁博士神秘死亡。上級派史普納調查這宗案子﹐經過周密的調查和分析﹐他發現機器人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行跡可疑﹐但在更深入的調查後﹐種種跡象使得史普納确信這死亡的背後有巨大的人類生存危機。

  史普納警探成為在茫茫人海中對機器人不信任的少數﹐機器人欲除之而後快。然而大眾對機器人的依賴與信任程度為史普納增加了巨大的難度﹐除了面對機器人的殺機﹐還要說服其他人類接受一個看似荒謬不可信的事實--更可怕的事情即將在眼前發生……

  史普納警探的扮演者﹑好萊塢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黑人影星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 此次身兼影片執行制作人﹐他饒有興趣地表示﹐除了影片的故事必須讓人感興趣外﹐所有的特效和爆炸都必須來的超酷才行。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影片《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和《黑衣人》(Men in Black)一直保持著夏季票房紀錄﹐直到《蜘蛛俠》(Spider-Man)的上映才打破了這個紀錄。而這次﹐威爾.史密斯誓言通過這部影片奪回夏季票房霸主的位置。本影片在7月18日北美票房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為本片電腦效果制作的是四屆奧斯卡特效得獎隊伍﹐他們為本片制作了超過 900個電腦獨立特效﹐以使效果更加逼真。三位金牌特效制作人加上數十位特效制作師以及新西蘭知名的 WETA 的鼎力協助﹐成功地將《我﹐機器人》全力描繪出一個 2035年的芝加哥——机器人遍布﹐流光玻璃街道和未來建筑繁屹的未來都市。除了特效絕佳外﹐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Alex Proyas) 還強調說﹐「我們把故事和情感放到第一位﹐如此電腦動畫將提高電影效果而不是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我﹐機器人》的編劇阿奇瓦.古斯曼(Akiva Goldsman)表示﹕「這部電影是企圖告訴大家﹐不要以為你可以一直控制你可以控制的東西。」電腦的普及似乎是人類操控的結果﹐那麼現在人們對電腦的依賴已經成為事實﹐將來呢﹖◇




相關新聞
中國電影《一百万》獲紐約獨立電影節最佳外語片
《無極》大腕即將約滿 陳凱歌將“扶正”劉燁
艾美獎入圍揭曉  慾望城市女星全上榜
北京首映 「十面埋伏」票房不如預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