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7日訊】最近幾天,澳大利亞華裔經濟學家楊小凱在五十五歲盛年去世的消息就象一陣冷風,給海內外中國文化和學術界在夏天的炎熱中帶來了一絲寒意。
楊小凱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前是澳大利亞莫那什大學經濟學教授,出版過很多有影響的經濟學論著,擔任西方多家經濟學雜誌的評審。有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爲,楊小凱的學術成就不但是華裔經濟學家中出類拔萃的,而且在當前世界經濟學界中具有重要意義。他的《經濟學原理》被認爲是西方從經濟學大師馬歇爾和薩繆爾森以來最有創見的經濟學教科書。海外華裔學者在歷史﹑哲學和文學等領域做出成就相對來說不難,因爲中國是文化大國,本身就有爲西方所重視的資源。
但在經濟學領域,中國由於經濟落後,又從來沒有形成過任何有影響的經濟學理論,所以一向是個小國,華裔學者要受到西方學界如此的推崇是非常不容易的。
楊小凱做出成就的學術領域之一,是發展經濟學。這和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有密切關係。在西方學術界奮鬥的同時,楊小凱也用中文寫過很多文章,不但探討對中國當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也追溯歷史,考查現實問題的起因。當很多人在談論中國作爲”後發展國家”的所謂”優勢”時,他的一篇題爲“警惕’後發劣勢'”的文章很發人深省。
但是,經濟學的學術興趣並不是楊小凱對中國經濟改革的關注的原因。實際上楊小凱的整個人生道路,都是通向一個大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這個問題是他自己在1967年提出來的。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很多人或是迫不得己或是懷有個人動機去參加運動,而當時在湖南長沙﹑還是中學生的楊小凱卻寫出了一系列文章,其中以”中國向何處去”最有代表性。
這些文章表現了在共產黨文化下長大的一代在知識和思想上的先天缺陷,在今天看來當然早就失去了理論和思想意義,但在當年,這些文章從獨立思考出發,對文化大革命和中國的前途作了批判性的考查,這個行動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當楊小凱的這些文章傳開後,他立即受到了注意。不久,中共最高層的康生﹑陳伯達和江青先後給楊小凱定了性,作爲反革命處理。當時在湖南擔任第二把手的的華國鋒甚至在這些人還沒有表態時,就以楊小凱的”中國向何處去”給他定了反革命的罪名。1969年,楊小凱被判刑十年,投入勞改農場。直到1978年才被釋放。
楊小凱當然並不是第一個提出”中國向何處去”的人。中國知識份子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許早在19世紀末。在三十和四十年代,中共的理論家以這個問題吸引知識份子,並向國民黨挑戰。國民黨也問”中國向何處去﹖”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本身並不新鮮。但是,在什麽時候提出這個問題卻有重大的區別。在1949年以前,任何人都可以公開地問這個問題,但在1949年以後,你問”中國向何處去﹖”就意味著你在挑戰中共,因爲根據中共的理論,它不但早就給中國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甚至連未來都已經設計好了。因此,在1949年以後問這個問題的人,是應該做好關進牢房的準備的。
“中國向何處去﹖”是一個特別的問題。它之所以特別,是因爲它和其他問題不一樣,在客觀世界中沒有現成的答案,所以並不能被”找”到。實際上,每一個中國人都用他的行動在爲這個問題塑造著答案。楊小凱當年問”中國向何處去﹖”,就是在用行動向禍國殃民的文革發出疑問,向毛澤東的權威提出挑戰。這個行動就成了一塊磚,一條石,鋪在了那條和文革不同方向的道路上。楊小凱後來的學術活動,實際上也還是在用行動去回答那個老問題﹕”中國向何處去﹖”
楊小凱臨終前是不是認爲他用生命參與塑造的答案已經能夠看得很清楚了呢﹖我們沒有人可以知道。但我們可以相信,一個把說實話說真話的老醫生綁架和非法關押了一個多月的政府,一個動不動就關閉互聯網站和逮捕在互聯網上發表言論的人的政府,這樣的政府,決不是一個會把中國引向光明的道路的政府。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這樣的政府存在一天,”中國向何處去﹖”疑問就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去創造答案。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