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生:徭役何時休?

劉大生

人氣 13
標籤:

【大紀元7月17日訊】§§一、徭役還存在

徭役是甚麼?綜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的解釋,徭役就是古代政府強迫民眾承擔的無償勞動。徭役制度是一種甚麼性質的制度呢?這些工具書都沒有解釋,筆者以為,徭役制度實際上就是奴隸制度的尾巴。

那麼,當代中國社會中有無徭役制度呢?似乎沒有,因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全書》中找不到「徭役」這一詞彙。但是,對於當代中國的農民來說,徭役實際上是一直存在的。50多年來,儘管說法不同,中國農民年年為政府承擔無償勞動的事實是不可否認的,目前仍然沒有休止的徵兆。

上個世紀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筆者在鄉下讀小學和初中,記得生產隊的社員們一到冬天就要遠征,他們自帶勞動工具和糧食、柴草,到離家十幾里、幾十里甚至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安營紮寨,從事修理河道或者修築道路等等勞動,工錢當然沒有,上面能補貼他們幾張油票、煙票就算極大的恩惠了。當然,他們每天能夠掙得一些工分,但是這種工分不能向政府兌現貨幣,只能回到本生產隊兌現口糧,而生產隊的糧食自然是他們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這種工分對於遠征的農民來說,價值實際上是零。當時,筆者不明白那是怎麼一回事,今天看來,那不是徭役又是甚麼呢?

在1976年2月的寒假期間,筆者作為一個積極爭取政治進步的高中生,參與了生產隊的集體遠征,遠征隊伍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任務是圍湖造田,口號是戰天斗地,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過一個革命化的新年,用實際行動悼念周總理,等等。由於我的年齡尚小,沒有參與實質性的勞務,僅僅做一些後勤工作。一天下午,當我送飯到工地的時候,看到本生產隊的男社員們上身穿棉襖,下半身只穿一條短褲,全部赤腳光腿,在湖底清理冰凍和淤泥,其中一人清出一只螃蟹,高興地抓在手裡高呼:「敢下五洋捉鱉!」當時,真的覺得貧下中農的政治覺悟極高,非常受感動。現在回想起來,他們當時不過是苦中求樂而已。那一年,我們在工地上過的新年,公社給每人發了一包煙和一瓶酒,煙的牌子好像是「大運河」,酒好像是名酒──洋河大曲,不過瓶子很小,每瓶只有2.5兩。一包煙、一瓶酒就是一個冬天的報酬。當然,還有工分,但是,那僅僅是只能在自家糧庫裡領取本來就應當屬於自己的口糧的憑證而已。

淮河入江水道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國家重點工程,是毛澤東的政績之一。然而,那裏面也凝聚了附近農民的大量的無償勞動。當時有民謠說:「尖頭逛大街,滑頭賣掛麵,老屄呆子挑入江線。」所謂「挑入江線」就是修建淮河入江水道。這一民謠反映了當時農民對徭役的厭倦情緒。如果「挑入江線」是有報酬的,這一民謠可能就要反過來說了:「呆子逛大街,傻子賣掛麵,尖頭滑頭挑入江線。」君不見,當今一個國家重點工程開工,有多少人想擠進去?有多少人想擠進去而擠不進去?利潤和報酬之故也。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強調法制了,所以國家工程也就不再無償派工了。近幾年完成的淮河入海水道,同樣是治理淮河的國家重點工程,蘇北的農民犧牲了一些土地,沒有再自帶糧草分文不取地無償挑土方。

國家工程的徭役沒有了,地方工程的徭役還存在。我的家鄉金湖縣通往盱眙縣的金馬公路,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修建的一個經過省政府批准的州級項目,我的哥嫂們以及我的小學、中學同學們免不了都去挑土方,待遇仍然和毛澤東時代一樣:無償,並且自備糧草。

幾年前有一次回老家,看到鄉里一條新建不久的公路,坑坑窪窪,很難行車,問其緣故,朋友告訴我:下面有許多爛稻草。公路下面有爛稻草,危害還不是很大,如果防洪大堤下面也有爛稻草,那就貽害無窮了。農民為何要在土方下面堆放爛稻草?道理很簡單:沒有報酬的勞動為何不能偷工減料?

§§二、當代徭役和古代徭役的區別

第一,古代徭役是法律統一規定的,當代徭役則沒有法律上的統一規定。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徭役內容各不相同,但都是由法律明文規定的。當代法律(包括地方法規)沒有規定徭役,一方面反映了政府觀念的變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府派工手段的多樣化而不太需要法律。各地政府無償派工可能是根據古代的傳統和戰爭年代的習慣,而不是依據法律。地方政府往往打著中央政府、國家工程或者中央領導人的旗號派發徭役,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派發徭役則採取半認可、半限制的態度。1962年10月14日《國務院關於國營企業使用臨時職工的暫行規定》第9條規定:「企業不得動員使用民工。如果有的地方遇到水火災害以及其他危及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事故必須動員群眾搶救和預防的時候,當地人民委員會可以動用民工。民工的生活費用一般地應當由本人自理,完全由本人自理有困難的,可以由地方人民委員會酌情補助。」這裡的「生活費用自理」就是自備糧草,無償勞動。但是,這種無償勞動是為了搶險救災,與日常建設工程中的無償勞動具有不同的性質。所以,這個《暫行規定》不能算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派發徭役的正式認可。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頒布了一個名叫《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管理條例》的行政法規,對農民無償承擔的勞務範圍作了規定和限制,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用行政立法的形式正式認可並且限制地方政府派發徭役的權力。不過,這個《條例》作為行政法規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是不高的,權威也不是很大的,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往往只要認可,不要限制。所以,《條例》減輕農民負擔的意圖並沒有實現。1998年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15屆中央委員會第3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加快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的立法。」這裡所說的立法顯然是指立法機關的立法,其意圖是進一步限制和規範地方政府向農民派發徭役的權力。然而,地方政府派發徭役的權力早已膨脹,立法限制談何容易。所以,5年過去了,16屆3中全會也開過了,全國人大限制徭役的立法一點動靜也沒有。

第二,古代徭役基本不分市民、農民,大家都要承擔,當代徭役則只有農民承擔,市民不承擔。《周禮.地官.鄉大夫》規定:「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可見,周代雖然城鄉(國野)有些差別,但城裡人也要服徭役則是確定無疑的。然而,當今的中國,城裡人(市民)除了偶爾搞搞公共衛生算是無償勞動以外,不再承擔各類工程的無償勞動,而且城裡人即使參加無償勞動,也是用八小時以內的上班時間,而不是用八小時以外的工餘時間,列寧提倡的星期六無償勞動(又譯義務勞動)早就成了歷史故事。所以,市民參與的無償勞動,僅僅是名義上的無償勞動。農民則要實實在在地承擔地方各級政府的無償派工。

第三,古代徭役的承擔者是男性國民,當代徭役的承擔者則不分男女。古代各朝代的法律都規定,只有男子才要服徭役,女子則不需要服徭役。所以,孟姜女只能主演送寒衣的角色,而不需要自己服徭役。當代中國,在「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等等理論的指導下,婦女和男子一樣要服徭役,甚至十五六歲的少女也要組成「鐵姑娘隊」,參與各種繁重的工程。文革期間的「鐵姑娘」們,現在的年齡在50左右,尚未步入老年隊伍,但身體大多不如老年人,徭役之故也。

第四,古代徭役主體是青壯年,當代徭役的主體往往沒有年齡限制。秦代17至59歲的男子服徭役,60歲以上則可以「免老」。隋朝開皇3年甚至有「21歲始役,50歲免役」的規定。當代中國的基層政府往往不管男女老幼,一律按人頭派任務。甚麼「全黨動員,全民發動,上至八十三,下至手裡攙,黨團員帶頭,大批判開路,男女老少齊參戰,打一場××××的人民戰爭」等等,是文革期間農村司空見慣和「司空聞慣」的標語口號。改革開放以來,政治口號少了,但是按人頭派任務的內容沒有變。2001年秋冬時節,在淮安市委黨校上課期間,一位在市政府任局長的學員告訴筆者說,他的父母都已經70多歲了,但是鄉村兩級領導人仍然給這兩位老人派了土方任務,老人已經不能勞動,只好找他這位當局長的兒子要錢,然後僱人完成土方任務。假如兒子不當局長,這兩位老人怎麼辦?

第五,古代徭役往往用於領導人享用的宮殿、陵墓、府第等等私人工程,當代徭役則不包括這些內容,往往用於修建公共工程,如河道、水庫、公路、鐵路,等等。正因為有這點區別,人們往往認為當代的無償勞動不是徭役,前述各類工具書才將徭役定義為古代的無償勞動。其實,當代農民承擔的無償勞動儘管是為了公共工程,但是也是不合理的。為何同樣享受這種公共工程利益的當代官員、士大夫和市民不承擔這種無償勞動?因為官員、士大夫、市民具有高貴的身份。這就同古代官員、士大夫因為身份高貴而不需要參加各種公共工程和私人工程的無償勞動一樣,明顯是不平等的。儘管毛澤東、周恩來也參加過修建十三陵水庫的勞動,儘管沒有領取勞動報酬,但是,政府並沒有扣除他們因為未能在中南海正常上班而應當扣除的工資。所以他們的勞動實際上仍然是有償勞動。只有那些被徵用的民工,才真正的從事了無償勞動,因為他們一旦被徵用,就不再有任何收入。

第六,古代徭役服役地往往離家較遠,當代徭役服役地往往離家較近。范喜良修長城,孟姜女送寒衣,都是千里迢迢。當代徭役因為是地方政府派發的,所以不可能離家很遠,縣鄉政府的徭役地點一般離家十幾里、幾十里路程。

第七,古代徭役主要依靠暴力強制推行,當代徭役往往採取軟強制的辦法推行。秦漢以降,各朝各代的法律都規定,對逃避徭役者要處以很重的刑罰,甚至處以死刑。毛澤東時代主要依靠思想鬥爭、政治動員、大批判等等方法實行軟強制,而不使用刑罰手段。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基層政府主要依靠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強迫農民服徭役。這些手段包括:生產資料的供應,貸款,子女入學、升學,招工,徵兵,土地發包,宅基地的供給,等等等等。不使用暴力強制,或許也是人們不認為當代中國有徭役的原因之一。

第八,古代徭役工程往往與服役者的切身利益關係不大,當代徭役工程往往與服徭役者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繫。無論是修築萬里長城還是開挖京杭大運河,儘管對全民也有一些好處,但那是非常遙遠的好處,服徭役的人是很難感受到的。當代徭役工程儘管實際上也有可能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但是至少在表面上是與服徭役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如本鄉、本縣的灌溉、排澇等水利工程。這種工程如果修建得當,其好處農民是能夠感受到的。這也是當代徭役不需要暴力強制就基本能夠推行的原因之一。

§§三、當代徭役的危害性

第一,加重農民負擔,加重農民貧困化。雖然當代徭役一般在冬閒時節派發,對農業生產影響不大,但是畢竟影響農民的收入和支出。一方面,服徭役至少要多吃糧食,另一方面,服徭役期間多多少少要減少一些收入。如果不服徭役,農民可以利用冬閒從容地做一些有利於增加收入的事情,比如撈魚摸蝦,揀揀破爛,修剪修剪房前屋後的樹木,走親訪友以瞭解一些市場信息,到集市上做點小生意,等等。如果冬天要服徭役,這些事情就要受到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別人的勞動都掙錢,而農民勞動不掙錢,這就加劇了農民的相對貧困化。

第二,加大了官民之間和城鄉之間的不平等,使農民在精神上覺得低人一等。不管政府如何宣傳,說農民階級也是國家的統治階級,是國家的主人,但是農民永遠不會相信,他們很實際。別人不服徭役,我們要服徭役,有甚麼主人地位可言?他們根本沒有主人翁的感覺,他們都很自卑。所以,千方百計跳出農門,是農民的最高理想,如果自己實現不了這一理想,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上個世紀70-80年代,「農轉非」一度成了敗壞社會風氣的淵藪,就在於「農轉非」具有近似於奴隸解放的性質,只要能夠「農轉非」,任何一個農民都不惜請客、送禮、走後門,直至行賄。現在「農轉非」降溫了,但並不是農民不想「農轉非」,而是因為「農轉非」的市場門檻實在太高了,比以前的政治門檻更難跨越。

第三,阻礙法治建設,阻礙市場發育。當代徭役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所為,且沒有任何法律根據,在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今天,徭役和法治建設格格不入。徭役的實行也阻礙了農村勞務市場的發育,妨礙整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育。如果政府按市場規則有償用工,看起來增加了財政負擔,但是,有償用工也能增加農民收入,進而增加農村的購買力,拉動經濟的發展,最終也能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導致經濟的良性循環。

第四,助長形式主義和各種形象工程。徭役的存在,大大弱化了各種工程的預算約束。預算約束的弱化,為各種形式主義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開了綠燈。反正用工不要錢,搞吧!於是,「書記年年換,水利年年改」就在所難免了。有些縣、鄉的水利工程,搞好了還未投入使用就廢棄了,因為新的書記上任後有了新的計劃,必須重搞。新書記的一個念頭,農民就要辛苦一個冬天。

第五,加劇農村社會矛盾。2003年12月16日,老家來人對我講,今年鄉里的工程任務已經派下來了,每人30元;縣裡的任務也快下來了,可能是每人90元。來人還說:「有些人不願交錢,說是反正冬天沒有事,讓我去挖土方也無所謂,讓我交錢交不起。」是啊,有些家庭因為有人在外面工作,有些家庭因為有人在外面打工,有些家庭因為有一些副業收入,他們更願意花錢僱用他人服徭役。而僱用有機器作業的人比僱用純粹人工作業的人要便宜,並且便於指揮管理,於是村幹部們也願意僱用機器作業。有些家庭生活困難,出不起僱人、僱機器的錢,而願意自己完成土方任務。但是,一個村民小組一百米長的工程任務,一半機器作業,一半人工作業,顯然是不可行的。於是,村幹部們就要求統一僱用機器,按人頭出錢。出不起的村裡想辦法先墊著,等來年賣糧食時在賣糧款裡扣除。如果賣糧款不夠怎麼辦?如果扣了錢他家無法生活怎麼辦?有的人有了錢以後不想交錢怎麼辦?因此,有些村的財務狀況越來越惡化就在所難免了。於是,有些鄉村幹部帶著打手(因為他們無權指揮警察,只能帶打手)到農民家裏搬東西、搶東西的事件時不時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看來,張居正搞的「一條鞭法」和「徭役折銀」的老辦法,在幾百年後的今天也行不通了。「攤丁入畝」行不行呢?恐怕也不行。最好的辦法恐怕就是:中央政府改半限制、半認可的態度為徹底禁止的態度,頒布法律徹底廢除地方政府派發徭役的權力,徹底廢除農民的徭役義務,用市場勞動代替徭役。

徭役何時休?徭役本當休,徭役可以休,徭役亟待休;徭役不朽,國無寧日。

(《民主通訊》)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農民調查》一書的作者遭起訴
唐山移民聯名告狀 要求罷免市委書記
俞梅蓀:唐山警方對農民的打壓再次升級
俞梅蓀:警方高壓農民倒戈 張友仁成中流砥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