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4日訊】(大紀元時報報導) 日前,教育部常務次長在全國教育局長會議中,公開呼籲與會的廿五縣市教育局長,勸導縣市境內的外籍和中國新娘「不要生那麼多」,理由是「外籍新娘素質有問題」。
這一番話經披露後引來相關人權團體和外籍配偶的抗議,行政院發言人也指出該發言輕率、極不妥當,而發言官員也表示願意道歉。至此,事件雖可能落幕,但背後所隱涵的深層意識,卻值得進一步探討。
論者謂台灣人民與該次長相同想法者應該不少,認為社會階層低、所得和教育程度低者才會娶外籍新娘,而這些外籍新娘指的是來自東南亞和中國。由於這些地區在經濟發展上較台灣落後,因而被普遍認為「素質較低」,雖然日前抗議群眾舉出很多數據駁斥輿論的一般印象,但至少在短期內不太容易改變國人的此種刻板印象。
不過,爭論誰的素質高其實不是重點,而且只要作詳實調查研究也不難判定誰是誰非。我們應關切的是:這些作為衡量「人力素質」的指標意義何在?即使這些指標的確可以作為素質高低的判定,我們應否據之做為價值判斷,進而產生「歧視」行為?
近年來,關於「鄉下人沒知識」、「穿布鞋、穿皮鞋」等等分類,以及由之引起的鄙視、爭議,甚至於台灣內部「南北」差距、藍綠對抗,本質都與國人看待外籍新娘相同。
由不斷的討論、爭議,可知問題的嚴重性,而族群間的對立也都因此而生,不少有識者也清楚任由事態的發展,只會讓社會中對立加深,於是「和諧」、「謹言慎行」的呼求此起彼落,特別對動見瞻觀的政治人物更有所期待。
我們舉雙手贊同這樣的訴求,並呼籲全民一起來「修口」。不過,我們要進一步指出,知識程度高、教育程度高、所得高等等被認為「素質高」的族群,若能發揮善心,盡力幫助那些素質低者共同提升,豈非更能發揮民胞物與、和衷共濟效果?何況「天生我才必有用」,任何人都有適當角色可以扮演,又何必具「分別心」呢?──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