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3日訊】我和蔣彥永先生僅有一面之緣,那是他「失蹤」前幾天,在一位朋友家我們相識。一位神采飛揚的老醫生,這是我的第一印象。他當時似乎並沒有「不祥」的預感,現在看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某些人」,應該是中國持不同政見者和打算儘可能說真話的人的第一生存法則。
感謝互聯網,「塞博自由」推動下的援蔣風波是意料之中的。除了丁子霖、張先玲等278名「援蔣義工」發起的「全球援救蔣彥永簽名」運動之外,值得注意的聲援活動還包括:6月29日20名美國國會議員聯名致函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要求釋放蔣彥永;7月9日,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馬悅然、黎安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林培瑞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戴大為等23名國際知名學者,致信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要求公正對待蔣醫生。此外,剛剛結束對中國訪問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在會見中國領導人的時候,敦促中國改善人權記錄,並特別表達了對已經被剝奪自由的蔣彥永醫生的關注。
人們普遍提到蔣彥永先生兩次壯舉:第一、去年揭露中國薩斯疫情,第二,今年2月致函人大、政協,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公開呼籲當局重新評價六四事件。蔣彥永事件的經過也廣為人知:蔣彥永和夫人華仲尉6月1號去美國駐華使館申辦赴美簽證,在路上有關人員強行帶走關押,至今仍未獲釋回家(華仲尉於6月15日回家)。按中國政府發言人解釋:「蔣彥永作為一個軍人,近一個時期,違反了軍隊的有關紀律。軍隊根據有關規定對其進行幫助教育。」
然而,上述一系列事件中包含著一個矛盾:所有的公開信的收信人卻不是中國政府發言人所指稱的責任主體。進一步說,按中國政府發言人的說法,應該是有關軍事部門的負責人對蔣彥永事件「負責」;但我們看到:「援蔣義工」的公開信是寫給胡錦濤先生和溫家寶先生的,而美國國會議員和馬悅然等學者的信是寫給胡錦濤先生的——沒有人給蔣彥永先生的「工作單位」的「最高領導」寫信。這或者是一個秘密,或者沒有任何秘密。因此對「蔣彥永失蹤案」的任何猜測似乎就顯得沒有必要了,原因變得如此昭然若揭:他的兩次壯舉兩次觸犯了「人治」的敏感神經,因此最後被「兩罪並罰」。沒有甚麼「摧毀公信力」之類的政治盤算,這是一次赤裸裸的政治報復。在一個政治報復主宰政治正義的條件下,因此可以說,「蔣彥永失蹤案」沒有政治秘密。
我堅持我的一個觀點,我不同意「蔣彥永先生一個人對抗整個國家」這種判斷,儘管我對蔣先生的兩次壯舉身懷敬意。事實上無論是在SARS國難中還是在六四問題上,蔣彥永先生都是眾多堅定的抗爭者之一,當然,蔣彥永先生的堅守是最傑出的個案之一。蔣彥永先生的公開信披露的內容在近幾年也幾乎是公開的秘密(特別是《六四真相》出版以後)。據我所知,至少在六四問題上,民間連續不斷的抗議不說,即使在黨內,像李銳、胡績偉等高級知識份子多年來一直在為「平反」而呼籲。然而問題也許就在這個地方:為甚麼偏偏蔣彥永失蹤了?蔣先生的軍人身份未必是他成為「敏感人物」的第一原因,毋寧說這是「慾加其罪」之後想出的補救理由。
首先必須說明,「失蹤」的人不僅僅是蔣彥永先生一個人。其次,蔣彥永先生恰恰是最「不該」失蹤的人——中國政治的機會主義特徵表明:一般說來,巨大的聲望和失蹤的可能性成反比——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蔣彥永失蹤案」成為了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顯然,「不該失蹤」是有底線的:第一條底線,直接觸犯了個體利益;第二條底線,被觸犯的個體利益處於或自認為處於危機之中。後面這一點需要解釋一下:我們看到,李銳、胡績偉等黨內高知上書的時候是在中共十六大以前,嚴格來說那時候的政治環境更不好,但由於「控制自信」反而使他們並沒有「失蹤」。那麼結論是顯而易見的:蔣彥永先生的公開信(包括揭露SARS的郵件)直接衝撞了失去「控制自信」的控制者。蔣彥永先生失蹤在一種情緒性的反應之中,這種情緒由於歷史性恐懼而不斷被現實人事危機所強化。但問題更糟糕的是:蔣彥永先生在觸犯個人利益的同時並沒有「直接討好」另外一些個人利益,他的拚命三郎式的做法也許恰恰可以被另外的個人利益視為一種鉗制情勢的組成部份,這可能意味著蔣彥永先生的未來命運更處於懸而不決的狀態中:最高當局可能出於各自的利益默認延遲蔣案的徹底解決。
中國政治案件微弱的變量或參數於是被歸結為民間輿論的壓力特別是美國的人權外交努力,但這些努力的效用要視具體案件而定。人們必須清楚,蔣案和「老鼠案」不同。但上述悲觀的分析並不導致放棄呼籲的荒誕結論。事實判斷不能取代價值判斷。在目前中國,包括在歷史上的中國,事實判斷顛覆價值判斷是中國政治結構性悲劇之一。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人們必須為價值判斷的勝利持續不斷地進行努力,直到它徹底顛覆事實判斷的絕對專制為止。
這是一個漫長的道路。我們的邏輯仍然是:「因為難,所以做」。為蔣彥永先生的自由而努力,這應該成為一個不定期的、堅持不懈的事業,因為蔣彥永案沒有政治秘密。或者說這個政治秘密蘊藏在那種政治情緒中,它使人無法判斷未來情勢,這也使政治關懷應以「不管如何」為自己永恆的邏輯前提。
2004年7月12日星期一(//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