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東縣12日電)許多先進國家已投入大筆經費和人力研究地震預報的可能,不過至今尚無好消息,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顏宏元指出,爭論地震預報的關鍵在於有無可靠的地震前兆,目前科學家正在運用幾種方法試圖找出答案,及早提出預警,減低地震災害至最小的程度。
顏宏元表示,地震能否預測在地震界引起熱烈的討論,正反意見均有,主要原因是科學界可能尚未完全了解地震本身的特性和破裂過程,而這項爭論的核心在於能否偵測出地震前兆,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前兆的報告,但並無充分解答。
他解釋,科學家正在利用幾種可能的方法來分析,其中統計分析法是針對過去某時期在某地區發生的地震資料加以統計;地球物理法是利用儀器監測地殼應力增加時所衍生的地球物理異常現象,如地震波速、重力、磁力、地電監測。
地球化學法則是測試土壤和地下水的含氡量、地下水位、地下水混濁度;動物行為異常主要是地震發生後,尋找出前兆現象與原因,並整理和歸納,例如地震發生前烏龜往北爬、鱷魚不安等傳說的現象。
顏宏元指出,過去台灣在地震預測的研究有限,但國內的學術單位曾用不同的地球物理法來探討台灣地區地震前兆,雖然沒有歸納出具體有效的預測方法,但有一些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前兆被監測到,還是令人相當興奮。
他舉例,921地震後,學術單位曾比對全國8個磁力站,位於車籠埔斷層北端的鯉魚潭站,自1999年8 月到10月22日,紀錄到振幅超過 200伽瑪以上的擾動,曾文磁力站也在同年 9月到11月6日紀錄到振幅150伽瑪的擾動,其他磁力站則無,這兩個磁力站剛好位於車籠埔的南北兩端,這都是值得分析探討的。
另外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所長劉正彥也利用大筆資料,發現地震前1到5天內大氣電漿濃度異常減少的現象,可能與大地震有關,這項發現也刊登在國際期刊上,但還要再就物理機制深入研究。
顏宏元強調,還有許多相關前兆資料與地震有關,都有待檢討分析,但也給學界很大的鼓勵,而且台灣的人才、設備、資料均比十幾年前進步,此時應該是最佳的時機進行有系統的地震預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