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9日訊】前美國總統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於二○○四年六月五日病逝於洛杉磯,享年九十三歲。雷根為人天性樂觀,雖然已淡出政壇十多年,但其任內(一九八四~一九八九)所秉持的信念與原則,仍廣受各界愛戴,辭世消息傳來,特別引人懷念。尤其是雷根在經濟學界更是興起「供給面經濟學」之說,這是各大經濟學教科書都不會遺漏的,因此,雷根也可說是經濟學界的名人了。
話說一九七四年的某一天,經濟學家亞瑟‧拉佛(Arthur Laffer)坐在華盛頓的一家餐廳裡,在一張餐巾紙上,畫出一條曲線說明稅率和稅收的關係。一般的想法是,稅率越高,稅收應是越多才對,但是拉佛認為稅率和稅收的關係並不是直線性的,而是隨著稅率的提高,稅收起先會跟著增加,但是當稅率上升到一定水準之後,稅收不但不會增加,反而隨之減少!這條曲線稱之為拉佛曲線(Laffer curve)。拉佛認為美國當時的情形,應該處於拉佛曲線向下遞減的部分。
拉佛曲線引起雷根的注意。根據雷根初任總統時的預算局局長大衛‧史考曼(David Stockman)的回憶,雷根曾表示其在第二次大戰期間從事電影工作,戰時所得稅率最高達90%,只要拍攝四部電影,所得稅就必須依最高稅率繳納,因此當拍到第四部電影時,大家都會收工到鄉間度假去。
有鑑於此,雷根於一九八○年競選總統時,以減稅為主要政見之一,他認為當時美國稅率過高,影響工作意願,因此降低租稅可以提高工作誘因,所得與稅收收入將會隨之增加。因此,拉佛與雷根的觀點,被稱為供給面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
而雷根入主白宮之後,雖然從事減稅,但稅收並沒有跟著增加。一九八○至一九八四年雷根首任總統期間,每人所得成長4%,但每人所得稅收卻滑落9%。而在長期的減稅期間之內,美國政府一直沒有足夠的稅收來支應支出,因此導致雷根第二任總統期間(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九年),美國出現鉅額的財政赤字,而且在雷根卸任之後,仍然持續多年。
這麼說來,拉佛與雷根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嘍?也不盡然。因為稅率的全面下降引起總稅收減少,但由富有的人所繳納的稅收卻增加了,這些人所面對的稅率通常是最高的,因此面對最高稅率的人,降低他們的稅率可以增加稅收。
為什麼適用不同稅率的人,面對稅率的全面下降,對稅收會有不同的影響呢?因為稅率的變化,會影響人們的行為,以減稅為例,低所得的人,可能認為助益不大,因此不會特別努力增加勞動供給;而高所得的人,減稅可以節省鉅額的租稅負擔,因此工作誘因提高,勞動供給增加帶來所得提高,稅收也跟著增加。──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