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5日訊】內地政府一直非常重視金融體制改革,也不知道下過多少文件,作過多少決定,信誓旦旦要加強金融監管、反對貪污腐敗、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但金融業的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變得越來越嚴重了。筆者曾經是內地一家國有銀行的職員,對內地銀行業的諸多弊病深有感觸。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銀行家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職業。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國有銀行卻像塊試驗田。說的粗俗一點,像個婊子,誰都可以上去「耕種」一下,然後大撈一把走人,管它留下的是塊鹽鹼地還是播種下愛滋病。著名的例子如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的原三位行長。
其實,內地金融業的貪污、腐敗早已「尉然成風」。如本地有一位下轄1000餘人的處級行長,是從部隊轉業回來的。此公業務不怎麼樣,除了撈錢、撈錢、再撈錢外,在轄內還廣泛流傳著他的「三個代表」的事跡,說的是他與轄內的三位女職員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據傳,「小代表」最為得寵,從差點「下崗」被這位處級行長一下子提為科級幹部,此事在轄內傳為笑談。有男職工如斯感慨:「悔不該當初生為男兒。」國有銀行的用人制度還可從下面一事略見一斑:本人原來所在的一家銀行,有一位曾因貪污挪用客戶存款差點被開除的職員,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了不被開除,上下「打點」,終於讓「壞事變成好事」,他居然做了行長!
曾有客戶知道這個消息後,這樣驚訝地問我的同事:你們單位怎麼讓一個賊做了行長呢?想想中國的銀行業為甚麼會發生余振東這樣的事情呢?也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吧!
在內地多數的基層銀行(特別是效益不好的銀行),歪風日盛、每況愈下、幾無希望。某國有銀行還人為地設置所謂「雷區」和「疫區」(即執行規章制度不好的部門),把那些和領導關係不怎樣融洽的職員侮辱為「感染者」。「感染者」經濟上不但會受到損失,還會受到其他人的「批評、幫助、教育」,大有「文革」之風重新來臨之勢。可憐普通的職工為了養家餬口,起早貪黑外還要承受各方面的巨大壓力,有的年收入也不會過萬。
至2004年4月未,內地居民存款餘額已達11.90萬億元。這種「超儲蓄」現象,說明內地居民對自己未來預期較差,對未來的生活沒有信心。內地現在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如教育、醫療、住房等體制改革,都要從老百姓兜裡掏錢。老百姓工作不穩定或正在失業,許多方面都得不到相應的社會保障。為了養老及生活有保障,即使有錢也儘量節約消費。另外,在這11.90萬億元的存款餘額中,真不知滲進了多少的「水份」。
存款餘額是各大銀行必考核的指標之一。為了政績上的形象和經濟上多得好處,各家銀行使出渾身的「招數」,甚至錯開考核日期。某行是月未25號考核,另一家銀行就定為27號考核,別一家銀行可能是30號考核。結果每到考核期,會形成一種奇異的現象:譬如10萬元的存款,在月底可能碾轉了四家銀行,在下個月頭又被提走了,實際存款增長為零,但在四家銀行的報表上卻是存款各增長了10萬元。
內地銀行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壞帳纍纍,缺乏創新機制和市場競爭能力,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內地幾大國有商業銀行正在積極籌備著上市,指望用「上市」的方式解決金融業改革這個「老大難」問題。為了上市,內地政府宣佈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補充資本金,最終為國有銀行注資總額預計超過千億美元,據說這是世界經濟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情。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曾經高達40%至50%。經過多次「剝離」後,目前仍揹負著1.6萬億元(帳面上的數字)不良資產。動用龐大的公共資源來為幾家也許早該破產的銀行「埋單」,也確實屬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
關於國有銀行上市,有一種說法是「有條件的要上,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上」。為了提高「人均利潤率」這個指標,各大銀行正在「努力」裁員。在圈內流傳著一種「分子和分母」的說法,要提高「人均利潤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分母變小,就是「減人頭」。到目前為止,為「減人頭」化費最大的要數中國建設銀行。2003年,建行20億元裁員2.8萬人,這差不多相當於2002年建行稅前利潤(43.37億元)的一半(但有消息稱,這20億元為財政部出資)。本地建行為此也銳減一半人。在本地,一般國有企業職工「買斷工齡」合300元/1年,而建行職員的「買斷」達到5000元/1年以上。為了上市,政府可謂不惜血本。正是「捨不得羊羔,套不著狼」呀!
內地政府正在進行「一行一策」的改革方案。據稱,內地信用聯社將劃歸地方政府管轄,有人對此方案表示擔心:如此,信用聯社會不會成為地方政府的「小金庫」或「提款機」呢?內地政府也正在一些地方進行「利率市場化」的試驗,有可能將它推廣到各地。內地一家媒體稱,「利率市場化」和國有銀行股份制後,居民存款將不再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這些都是不祥的信號,政府在圈完了中國股民的錢後,是否已經開始動居民存款這個腦筋呢?
擺譜、做秀、注水是內地政府部門的「基本功」。從今年下半年起,行長、處長、科長、主任等行政官銜將不再出現在中國銀行的人事制度序列中,代替這些官職的將是總裁、經理等頭銜。然而,中國銀行業的問題決非僅僅是改幾個稱呼就能解決的。「絕對的權力將導致絕對的腐敗。」這是孟德斯鳩的一句名言。在政府絕對權力支配下的銀行改革到底能走多遠呢?
內地政府正在拚命向國有銀行「注水」,指望著這幾家不爭氣的銀行上市後能圈點錢,在和國外銀行較勁時,「小日子」過得好一點。不過,即使上市了又能怎樣呢?中國銀行業缺乏自律、缺乏監管、缺乏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董事會制度,四大國有銀行其實無一例外地已成為「注水銀行」。不過,中國所謂的「高經濟增長率」又何嚐不是一個快要脹破了的「大水袋」呢?還是兜緊了吧,別潑了一地!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