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加入WTO以後的風雲變幻

何清漣

人氣 17
標籤:

【大紀元6月23日訊】兩年半以前,中國正式加入WTO。當時,中國與國際社會曾經對此充滿了狂喜與期待,只是期待的內容很不相同。中國企業界的精明者當然知道加入WTO是「狼來了」,但不少人卻在那裡看到如此希望:加入WTO,可能會迫使中國改變遊戲規則,這種改變將從經濟領域擴張到政治領域,從而促使中國民主化。這些外國投資者當中,不少與中國政府之間有不道德的合作,如一些高科技公司為中國政府提供監控中國人的網路技術,免費向中國當局贈送病毒等等,為了避免國際人權組織的指責,也拚命給自己到中國的淘金鍍上一層道德色彩,聲稱「到中國投資是為了促進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最後促進中國的民主化。」

正如筆者反覆談到過的那樣,因為需要支持中國加入WTO,國際社會曾在中國問題研究上製造過兩個神話:一是高科技有利於促進中國放鬆新聞管制;二是加入WTO有利於中國的民主化。但這兩個神話的泡沫在近兩年逐漸一點點破滅,金盾工程的啟動與中國嚴格的網絡管制打破了第一個神話,而中國政府對民主政治那種毫不掩飾的反感(如加強控制輿論,抓捕異議人士等等),以及理論上的倒退(如抹黑台灣民主政治,論證印度民主政治並未保證印度經濟的發展等),則打破了第二個神話。待到中國成為WTO成員國以後,國際社會對中國在WTO裡面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只從經濟方面考量,關於人權、民主政治方面的話題均被有意擱置。

儘管如此,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的不滿還是越來越強烈。

國際社會對中國履行承諾評價的變化

兩年半來,主要WTO成員國對中國履行承諾的評價發生了一些變化,其演變軌跡歷歷可見:

在2002年過渡性審議中,WTO成員普遍讚賞中國政府在履行加入承諾和參與過渡性審議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特別對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改、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普及WTO知識、使國內貿易體制符合WTO規則等方面,給予了高的評價,稱中國「對多邊貿易體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種讚賞評價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的報告為代表:「中國為執行許多具體承諾而採取了積極措施,按要求削減了關稅……開始了取消數量眾多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的進程。中國還採取了必要的法律措施,在許多部門為外國服務提供者提供更多的市場准入。」歐盟則肯定「中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以適應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新角色」。

從2002年下半年起,逐漸出現了一些批評中國的聲音。美國《商業週刊》於2002年7月8日發表署名文章,稱「中國作為WTO新成員,在使用貿易上的花招方面學得很快」,沒有履行進口小麥和玉米的義務,卻補貼玉米出口,從而在韓國市場打擊美國的出口,同時違反了知識產權保護的規定,該文還引用了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孟克文給中國加入WTO後表現的打分:B-。

鑒於《商業週刊》在美國商界的特殊影響,這篇文章可視為中國與國際社會WTO的蜜月期結束。到2003年,抱怨開始增多,西方媒體不斷發出對中國履行WTO承諾的質疑。根據美國商會2003年8月公佈的《白皮書》,在2002年中期,回答問卷的會員公司(調查的公司數為80家)中有80%認為中國加入WTO對他們的業務將具有「積極的」或「非常積極的」影響。但到2003年中期,這一數字降至剛過半數(53%)。相反,認為加入WTO對他們業務沒有影響或影響甚微的公司比例上升,由2002年的12%升至2003年的39%。據此,美國商會的報告得出結論,2003年「是轉變的一年」,「WTO的蜜月期已過去」。這一年WTO對中國做過渡性審議時,主要成員國對中國履行承諾的表現,給予的評價是混合的,既肯定其積極方面,也給予消極評價,批評聲音主要集中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

隨著時間推移,美國政府和企業開始變得焦躁難耐。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2002年的報告中流露的是對中國「剛開始執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的理解,但2003年的報告中稱,「與去年不同,中國履行WTO承諾情況的不一致和不完整記錄已不能再歸因於啟動問題了」,「如果雙邊努力未獲成功,本屆政府已充分準備好,通過其它手段維護美國權利,包括在WTO進行爭端解決」。

2004年,抱怨升溫,甚至有案件訴諸WTO。美國美中安全和經濟評審委員會2004年3月19日公佈了《中國加入WTO兩年評估報告》,認為在許多重要領域,中國沒有完全履行其WTO和加入談判承諾的義務。集成電路增值稅問題、無線局域網安全標準問題和知識產權問題等,成為美國關注的焦點問題。2004年4月2日,美國就中國集成電路增值稅政策問題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這是中國加入WTO後的第一個被訴案,目前中美雙方正在磋商。美國貿易代表佐立克曾多次表示,「面對著各種挑戰,中國也許正在失去履行WTO義務的勢頭」。類似的話已經出現在幾個月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報告中,但由佐立克一再重申,表明美國對中國的壓力在升級。

貿易戰中體現的威權政治優勢與民主政治劣勢

其實,中國在國際貿易戰中的角色並非總處於被動地位。近20年間,除了政治觀念變化極為緩慢之外,中國官員及官商們從穿清一色的中山裝(毛時代的中國「國服」)到今天穿名牌西裝,從依賴翻譯談判到自己能操滿口流利的英語,從舉止生澀到學會用國際社會流行的語言包裝自己的講話,都顯示出中國政府已經逐漸具有比較豐富的國際經驗,早已非復當年「吳下阿蒙」。對付西方社會,中國政府也有東方式的狡猾,從籌備加入WTO開始,朱鎔基就在內部會議上向官員們面授機宜:「雖然我們簽了約,但如何履行,以及什麼時候履行,主動權在我們手裡」,這一看法也成為中國國內共識,各種有關WTO的講習班都在「傳授」世界各國在貿易戰中的採用的各種「技巧」與手段。2002年7月11日,WTO裁決美國2002年3月以來採取的對進口鋼鐵施加高關稅為非法,就是中國政府成功運用外交手腕,聯歐制美的WTO第一戰。

中美體制不同,在進行社會動員時,中國政府自有其優勢。中國是個專制威權政府,只要政府就某事表態,全國上下誰也不敢與政府唱對台戲,媒體必須跟著黨中央展開一輪又一輪的宣傳攻勢,而企業的行動也有政府鐵腕管制,不能自專--道理很簡單,在調動資源與統一輿論,讓民眾利益服從政府利益方面,專制政府永遠比民主政府具有「優勢」。但民主國家則無此「優勢」,對世貿組織的這次裁決,美國國內態度不一,儘管鋼鐵業巨頭暴怒,但鋼鐵業下游產品製造商卻歡欣鼓舞。在多重利益的牽制下,美國必須在貿易政策上做精心選擇,平衡各利益集團的要求。畢竟,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使美國消費者每年節省開支200億美元,美對華出口每年給美國創造50萬個高薪就業機會,而勞聯-產聯抱怨的傳統行業衰敗以及藍領工人就業機會的大量減少,還往往被一些美國經濟學家與其他利益集團的分析家們所否定。2004年4月21日,在美國召開了第15屆美中商貿聯委會,美中雙方共達成了8項協議。4月28日,美國政府宣佈拒絕美國勞聯-產聯提出的對中國「勞工權利和勞工標準」進行301調查的申請,也表示將不接受美國製造商協會可能提出的對「中國政府操控人民幣匯率」進行301調查的申請。緊張的中美經貿關係暫時得到了緩解。但在美國的大選之年,經貿問題,包括中國履行WTO承諾,隨時可能成為焦點問題。

中國對美國與歐盟在貿易上的「區別對待」策略,使得歐盟各國對美中貿易摩擦一直抱著隔岸觀火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所以美國的批評歸批評,卻無法改變中國政府既定的策略:簽約之前,是我們求你們;簽約之後,怎樣開放市場,降低關稅,決定權在我。大家就慢慢扯皮吧。

是履行承諾不足還是制度環境的缺陷?

隨著中國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大,國際貿易糾紛和摩擦增多是必然現象。有些摩擦與中國加入WTO的承諾有關,有些則沒有直接關係。美國商會前主席夏尊恩2002年9月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作證時,把中國履行WTO承諾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類:第一類,中國合法地利用了協議中的「漏洞」;第二類,中國主動地對協議中模糊的語言進行了解釋;第三類,儘管中國做了努力,但由於實際中存在的困難沒有做好或者推遲了實施;第四類,由於中國政府投入的資源不夠,導致做得不好或推遲了實施;第五類,故意漠視明白無誤的義務。

實際上,從目前外商在中國商業活動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或實際困難來看,許多問題其實並不屬於WTO承諾的範疇,而是中國制度環境的產物,而這一點恰好被許多外商有意加以忽視。筆者憑多年觀察得到的親身感受是:由於中國官員外表及語言風格的改變,許多外國商人以為中國已經與國際接軌。商人們的想法是:專制威權也好,民主政治也好,只要有利於賺錢就行。但他們不瞭解的是,這兩種制度由於資源配置方式不同,不但決定了人民的價值觀念的差異,還決定了賺錢的方式與賺錢機會的差異。任何人去中國投資,如果對中國的政治制度與經濟發展(包括企業成功機會概率)之間的關係不做足夠且接近事實的瞭解,是不太可能獲得長期成功的。一些外商逐漸明白了在中國官商結合的重要性,於是順應了中國腐敗的制度環境。可以說,中國現在是一切樂於利用違法手段賺錢者的天堂,卻是守法商人的地獄。 就在5月27日,法國報紙披露,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在爭取中國國家大劇院的建築合同及設計過程中,使用了「非正常運作方式」 。最近,美國人伊桑•葛特曼(Ethan Gutmann)的新著《逝去的新中國:美國人在中國經商、渴望和背叛的故事》(Losing the New China: A Story of American Commerce, Desire and Betrayal)出版,作者通過講述自己在中國經商的經歷,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官商內幕,如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代表向他吹牛說他們是怎樣例行公事般地向中國官員行賄以打開市場,等等。

對於中國,外國觀察家總有許多一廂情願的想法,比如將貿易不平衡歸咎於中國的匯率制度,以為中國一允許人民幣升值,就可以扭轉目前的貿易格局。前一向中國政府承諾將放鬆外匯管制,許多人就不勝欣喜,以為結果必然是人民幣升值。這種一廂情願導致他們對事實視而不見,這個事實是:中國政府的智囊們有關放鬆外匯管制的的政策建議基點是「人民幣貶值有利於擴大出口」。如果沒有這點考慮,中國政府絕對不會放鬆對人民幣匯率的管制。

當年前蘇聯曾盛極一時,美國的1,000多位蘇聯問題專家都在努力論證蘇聯的強大與制度優勢,並預測蘇聯還將繼續強大下去。隨著蘇聯在一夜之間垮臺,「蘇聯學」也煙消雲散,成為一門已經死亡的學問。今天的中國研究也盛極一時。從研究的水準(僅就接近事實這一點)來看,當年的「蘇聯學」其實遠高於今天國際社會的「中國學」。對中國問題預測紀錄之糟糕其實就源於中國研究領域之水準,筆者唯願今日之「中國學」的運氣好於當於的「蘇聯學」。

作者何清漣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 著有《中國的陷阱》(修正版由美國博大出版《中國現代化的陷阱》)等書。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何清漣:從「呂日周現象」看理論界對民主政治的迷思
中國社會經濟學家何清漣 談中國經濟發展 第一集
中國社會經濟學家何清漣 談中國經濟發展 第二集
【透視中國】何清漣談《中國現代化的陷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