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誰妨礙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陳勁松

標籤:

【大紀元6月23日訊】今年6月2日,美國商務部舉行了關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首次公開聽證會。會議邀請了中美雙方的代表。美方代表包括鋼鐵、家具、炊具、紙業、製造業及勞聯産聯等企業和協會負責人;中方則派出5人小組列席會議。

據觀察,這次公聽會,不僅難以令美國政府儘快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反而讓中國的問題得到更多的暴露。美方各企業和協會代表在發言時,嚴厲批評中國當局繼續妨礙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的政策,比如:控制人民幣匯率,使之不能自由兌換;以長工時、低工資盤剝中國工人;對部分出口商品實施補貼;等等。中方代表則竭盡狡辯,重復“今日中國市場經濟早已不是10年20年前的情況”等老調,空洞無物,避重就輕,完全回避實質性問題。
  
實際上,美方認可他國“市場經濟地位”,有簡潔明瞭的六項標準,中方做法,幾乎與之全然相反。比如:“貨幣的可兌換程度”,在人民幣而言,幾乎是零;又比如“勞資雙方進行工資談判的自由程度”,中國當局剝奪工人組建獨立工會的權利,勞資談判根本無存。也就是說,恰恰是中國當局自己,妨礙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於是,儘管中國已經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兩年多,迄今,卻僅有新加坡、新西蘭、馬來西亞等三個小國認可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大多數國家,尤其美國、歐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根本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爲此,在國際經貿活動中,中國付出了沈重代價。中國企業遭受沒完沒了的“反傾銷”調查,就是其中一例。截至2004年2月,針對中國商品的外國反傾銷已經超過600起,居全球榜首。根據世貿組織規則,一個“非市場經濟”國家遭到反傾銷調查,將參照另一“替代國”的標準計算其商品成本,比如,在許多案例中,印度被當作中國的“替代國”,鑒於印度原材料價格平均爲中國的6倍,中方因此在應訴中未戰先輸,大吃其虧。

相關邏輯已經很清楚:要避免反傾銷調查及其慘重代價,就必須取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要取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就必須實現經貿活動中的高度自由化;要實現經貿活動中的高度自由化,就必須全面落實政治體制改革。換言之,只有民主化,自由化,多元化,才是中國社會邁向全方位發展的唯一出路。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中方一些人依然以強辯和傲慢自居。前外經貿部副部長、中方加入WTO的首席談判官、現任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日前竟然放出大話:“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需要別國承認” 。另一些禦用專家在分析情況時,也無視中國自身的癥結,一味指責他國。自說自話道: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國有別於美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和獨立的外交政策,給美國帶來挑戰,使得美國商界和政界都在尋求一種手段遏制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正中其懷;一些禦用專家甚至提出“將經貿問題政治化”,企圖利用朝核問題、伊拉克問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一系列“籌碼”,逼使美國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就範。

種種荒謬論調,令人哭笑不得。顯然,這些鼠目寸光的守舊官吏和禦用專家,繼續抱持的,不過是早已過時的“冷戰思維”。其言辭,不僅繼續誤導中國民衆,而且繼續誤導中國決策當局。正是這些守舊官吏和禦用專家,爲了保住其既得利益,百般地抗拒政治體制改革。其私心私欲,損害的,恰恰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衆”的利益。這與“三個代表”,形成多麽絕妙的諷刺!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勁松:中歐走近 各有算盤
陳勁松:治理經濟過熱 溫政府手法陳舊
陳勁松:「窩裡鬥」導致中國彩電敗訴
陳勁松:呆帳壞帳從何而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