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8日訊】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為目前眾所週知的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代表。而在相距河姆渡遺址約七公里處,又發現為另一個距今年代約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田螺山遺址,與河姆渡時間相同,規模相似。目前有關單位準備把田螺山和河姆渡合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遺址規模龐大
據華夏經緯網6月17日報導,田螺山遺址面積約三萬平方米,目前三百平方米的試掘區還未開挖完成,就已出土七百多件文物。
曾參與河姆渡遺址挖掘的考古隊員表示,當年4萬平方米的河姆渡遺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稱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文物密度之最,不過,就目前田螺山的挖掘情況看來,文物密度還會超過河姆渡。
出土文物前所未見
除了與河姆渡有相似的遺跡、遺骸之外,更有不同於河姆渡、甚至是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見的發現,如高度超過90釐米的陶盤口釜和雙耳夾炭陶罐,刻著人臉的陶支角,狀如大象頭部形態的陶塑殘塊,針孔不過毫米的骨針,通體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槳等。
長江流域河姆渡典型的「干欄式」建築,在田螺山同樣有遺存發現,而且更複雜、精緻。而遺址一角,發現保存完好的古埠頭,這意味著河姆渡未能揭示的七千年前氏族村落佈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現。
何來如此高度史前文化?
曾參加河姆渡考古發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長劉軍表示,當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約7000年的地層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看起來七千年前已開始種稻製陶的河姆渡文明,仿佛是從天而降。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來源何處?無人能解。
對此目前流行的解釋是,距今約5000年前,全球範圍發生嚴重的洪災。古籍《尚書•堯典》記「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西方也有「諾亞方舟」的傳說。洪水不僅淹沒了河姆渡人的家園,還導致鹽潮倒灌,水稻減產,河姆渡人不得不大規模遷徙。
通過鑽探,在田螺山距地表五米、距今七千年的文化層下的青灰色淤泥裏,發現了一些微粒木炭。考古隊負責人孫國平說,這很可能是更早時期的人為遺跡,同時,田螺山地表基本上都是農田,很少人為設施,良好的地面環境,為進一步挖掘提供了條件。
神秘北緯三十度
北緯30度,這個神秘地帶,出現了世界上最高聳的珠穆朗瑪峰、最深的馬裏亞納海溝,西太平洋的「百慕達三角洲」,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遺址,以及中國的神農架、三星堆等,這些自然和人類文化之謎,都分佈在北緯30度線上。
河姆渡文化
二十世紀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的河姆渡,與兵馬俑、北京人、馬王堆漢墓齊名。1973年於此處出土了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遺跡,最早的象牙雕刻等,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出土了當時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在此之前一直有中國的稻穀栽培技術來自印度之說,不過河姆渡的發現,證明中國古代文化起源於中國本土,並非從外地傳播或移植而來。
河姆渡稻穀堆積層總重量約有120噸之重,經農業部門鑒定,稻穀為人工栽培。同時,大量用動物骨頭製成的農具「骨耜出土」,這些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骨製農具,說明河姆渡人已脫離刀耕火種的時代,進入了耜耕農業的階段。
雖然此後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萬年的栽培稻穀矽石標本,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標本,但沒有更具體證據表明栽培的方式。河姆渡耜耕農業始祖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
水稻、蔬菜、干欄式建築、精美的陶器等,河姆渡以高度發達的文化震驚了世人。經碳14檢測,河姆渡遺址的時間更早於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村遺址。劉軍說,全中國目前發現的60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糧食遺跡的不到30處,出土過菜籽或蔬菜實物的算上田螺山也僅5處,其中4處在江南。在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較之黃河流域,文化更先進,技術更發達。@(//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