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豐饒的綠色地帶供給古埃及人一切生活所需。亞斯旺(Aswan)位於尼羅河東岸,地處埃及和蘇丹的邊界,亞斯旺南郊是第一瀑布(First Cataract),也是尼羅河水路運輸的終點站,所有貨物必須在此卸貨,轉換為陸路運輸工具再運送到內陸,因為這個緣故,亞斯旺成為通商貨物集散地,為商貿重鎮。
往亞斯旺南部內陸,這裡輪船已無法駛入,沒有了尼羅河的滋潤,呈現的是一片蕭條的沙漠,後來在二十世紀引用英國技術,建立了高壩 (High Dam), 和人工湖-納瑟湖 (Lake Nasser),不致使沙漠景觀過份單調。
亞斯旺西側有兩個小島,都位於尼羅河之中,景色秀麗怡人,一個是偏北方的植物公園島,另一個是象島,兩個島都各具特色。
植物公園島原名基奇納島 (Kitchener Island),從英國統治年代開始建設。當時英國和埃及軍隊併肩對抗蘇丹,在1898年凱旋歸來,受埃及獲贈此島。後來英國人細心打造這個小島,遍植各國奇花異草,包括非洲、印度以至東南亞各地,植物品種繁多,成為名副其實的水上植物公園,於是被美其名為植物公園島 (Geziret el-Nabatat)。
植物公園島南方是象島,因為島的南方酷似象鼻,故命名為象島 (Elephantine Island)。島上保存一些古埃及出土文物,比如史前時代的頁岩杵和公羊的木乃伊,陳列在象島博物館內。象島還有一個尼羅計 (Nilometer),據說是一世紀時所製,用以測量水位,得到洪水暴漲的預警。
提到象島,一定要談談象島上居民努比亞人的生活方式,和現代很不一樣。象島上沒有金錢交易,所見是街道狹窄,住的是原始的非洲式土屋,用的是傳統水牛車犁田,這裡沒有俱樂部,沒有紀念品商店,居民性情質樸和善,與大自然為友,是一個與二十一世紀科技文明隔離的小世界,自給自足,與世無爭。
努比亞人唱著過去流傳下來故鄉的歌曲,口傳族人的歷史。在古埃及年代,努比亞人經手過亞斯旺貿易商物,曾經風光一時,卻在二十世紀時,英國人用科技引進人工湖泊-納瑟湖 (Lake Nasser),淹沒四十多個村莊以及許多古埃及遺跡,努比亞人無力和兵力強大的英國抗爭,只能困守在這個小島上,與現代文明僅一水之隔,慢慢退出人類的歷史。
二十世紀初英國人用科技在尼羅河建立了高壩及納瑟湖,原先用意是為了蓄水發電及調節水位,避免氾濫,可是結果卻不盡人意。到底怎麼樣做對人類最好?是崇尚自然?還是追求科技文明?自然是上天、是神為人類所做的安排,科技則是用人為手段強求。如果河流也有生命,高壩建立在尼羅河終點站,不就好像跺去了人的手指或腳指嗎?一個世紀以來尼羅河正在慢慢失血….。
現在尼羅河沙土淤塞問題十分嚴重,同時也影響尼羅河生物鏈失衡,不僅如此,當初建立納瑟湖是想要引進水源,但如今尼羅河流域富庶地區開始沙漠化。本意要調節水位,但沙土堆積不去,造成水壩已加高兩次。
亞斯旺富庶的農田一點一滴在消失,逐漸沙漠化;純樸、不求名利的努比亞人成為人類歷史上被遺忘的一群。不禁要喟嘆,科技帶給人類的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