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民謠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關於端午的起源,就史籍來看,截至六朝,共有五種說法:一說是紀念屈原;一說是紀念介之推,流行於山西一帶;一說是紀念伍子胥,吳楚兩地習俗;一說是紀念曹娥,浙江會稽一帶習俗;一說是祭「地臘」,道教弟子的風俗。這些說法都有一定期地域性和局限性。後端午節的內容為紀念屈原一說流傳最廣。
吃棕子、懸白艾、菖蒲、戴香草驅五毒、射柳是端午節活動傳統風俗習慣及活動。婦女和孩子們喜歡用絲綢之類縫製成小小的粽子、雞心、葫蘆、櫻桃、桑椹,以及小猴、小虎形狀的手工藝品,或用絲線纏成小小的粽子,端午節時和香包一塊兒,選出一兩件掛在胸前。認為這樣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陽正午時,把它扔掉,稱謂「扔災」。
(資料來源: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