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防範自殺悲劇

李政勳  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標籤:

【大紀元6月17日訊】自殺行為其實是一種求救的訊號,希望別人能夠瞭解而伸出援手。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親友透露出自殺的傾向時,及早給他充分的關懷與支持吧!

近年來台灣自殺人口節節上升,尤其是十五至四十四歲青壯年自殺率增加最快,令人憂心不已,因此,防治自殺是一大課題。不久前媒體報導,全台一日間十三人企圖自殺,十一人成功結束了自己生命,更是震驚了社會大眾。

每分鐘一人自殺死亡

根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因自殺而死的案例有五十萬件,平均每天有一千四百件,換言之,每一分鐘就有一個人自殺死亡。因為並非所有的自殺者都曾明白表示他的意圖,或是留有遺書。因此許多的意外死亡,如墜樓、溺水、瓦斯中毒等,有可能也是自殺案件,所以真正自殺死亡的人數大概是官方統計數目的十倍。俗語說得好:「螻蟻尚且貪生,為人誰不惜命。」求生畏死是人類的天性,為什麼卻有人寧願拋棄自己寶貴的生命呢?企圖自殺的人當中有百分之九十患有精神疾病,尤其以憂鬱症和自殺的關聯幾乎是密不可分。憂鬱症病人常會感覺人生乏味,毫無希望與價值,甚至會有所謂的「罪惡妄想」,相信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非一死不足以贖罪,因此自殺。

精神病患的自殺大概可分為以下幾種:有的是罹患上述的憂鬱症;精神分裂病的病人在症狀急性期時,有的會因為幻覺聽到有聲音叫他去死,在症狀影響之下自尋短見,或因為他的被害妄想太過真實,堅信有人要致他於死,逼得他乾脆先自我了結;至於另一種經常自殺的病患,是所謂的「邊緣性人格違常」的病人。這種人的人格特點是經常覺得生活空虛,找不到生命的意義,無法肯定存在的意義,不知道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他的人際關係經常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中,情緒也會陷入沮喪憂鬱,所以經常出現自傷或自殺行為。

自殺行為是求救訊號

導致個人自殺的原因大致可歸類為內在的不快樂與人際關係及環境的衝突兩大類。當一個人失去對他極重要的事物,例如身體健康、愛戀的對象、財富、權勢、自尊心時,便會令他不快樂,所以老年人纏綿病榻又沒有兒孫關照時、失戀或者所愛的親人死亡時、學業或事業失敗時,都可能使人因喪失希望而自殺;另一方面有些人在失戀時懷著報復的心理,藉著自殺的行動來表達來抗議或者引起對方的關心和注意;或者因為學業或事業上的挫折遭到親人責備,無法承受憤而自殺,則他們的原因就應歸於人際關係與環境的因素所導致。

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自殺,必然是他內在的不快樂,與人際關係、環境之間的衝突壓力大到超過他能忍受的範圍,才不得不出此下策。一個人也不可能突然自殺,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自殺者在行動前都曾經以各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意圖。所以自殺者的親友在悲劇發生前,應該有相當大的機會預先察覺。而且大多數的自殺者並非當真堅決地要毀滅自己,有可能是以這種方式來告訴周圍的人,他所面臨的困境已超過他所能應付的範圍,不得不以此作為解脫之道。

所以自殺行為另外一層意義其實是一種求救的訊號,希望別人能夠瞭解而伸出援手。某些人由於個性上的弱點、表達能力的問題等,使他們無法清楚表達出他們的絕望與無助,選擇了自殺作為發出求救訊號的方式,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親友、同事言談舉止中透露出自殺的傾向時,千萬不要避而不談,而應該及早給他充分的關懷與支持,引導他談出內心深處的困難,然後設法協助他度過難關,並且應該鼓勵他向專業醫療或諮詢機構尋求支援。

另一方面,對於自殺未成而獲救的人,一定要非常小心,因為曾企圖自殺的人,有百分之二十會再度嘗試,所以親友們絕對不能過度輕忽地認為他從鬼門關前撿了一條命回來之後,必定不會再輕易尋短,而疏忽了他內心的困難可能還未獲得解決。應該要積極地去瞭解他、幫助他,才能避免悲劇再度發生。──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南韓自殺增加率居OECD會員國之首
蘇妮爾:自殺不是問題 而是問題的開端
日警方調查指窪塚洋介 自殺可能性仍高
因應供油可能受阻亞洲國家擬增加緊急儲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