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報導〕總統府國策顧問黃天麟昨天在一場研討會上表示,由於國內不斷把資金流向對岸,將導致台灣淪陷為「中華經濟」的一部分,他呼籲,政府必須正視中國市場「磁吸效應」,對台灣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威脅。
台灣綜合研究院昨天邀請多位學者專家舉行「選後兩岸經貿事務研討會」,黃天麟指出,台灣赴中國投資資金,累計至少有1500億美元,足足佔了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半,但日本、韓國累計至中國投資金額,卻僅佔GDP的0.6%及2.7%而已。
黃天麟說,資金集中流向中國市場,不僅對台灣內部投資造成排擠效應,更會影響企業升級與轉型,阻礙國家競爭力。
「很多人都陷入一種迷思,以為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就一定要拿錢到中國投資﹗」黃天麟表示,「這是很錯誤的觀念,我們應該要把中國當成台灣的市場,也就是台灣去對岸賺中國的錢,但絕對不是瘋狂把錢搬到中國投資。」
但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認為,1980年代末期以來,由於台商大舉赴中國投資,產生龐大的貿易擴張效果,一方面雖然使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存度增加﹔另一方面,台灣GDP成長率中,也有非常大的部分來自對中國的出口。
因此,林祖嘉建議,台灣的兩岸經貿政策,應朝向產業垂直分工,例如:加速開放中國半產品自由進口。
不過,黃天麟引用經濟部研究報告,反駁林祖嘉的看法,他表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投資中國的台商,只有26%原料、零組件來自台灣,但投資東南亞的台商,卻有72%原料、零組件來自台灣﹔換言之,轉往東南亞投資,其實才有助台灣經濟擴張效果的擴大。
黃天麟也強調,在台僱用員工比例上,根據統計,在中國市場投資的台商,每年大約在台減少5%的僱用率﹔但若是投資東南亞的台商,反而1年在台增加5.6%的僱用率。
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認為,企業是以獲利作為目標取向,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改善國內的投資環境,讓企業願意將資金留在台灣,如果強迫企業的投資取向,往往效果不彰。
但黃天麟強調,因為台灣對中國經貿依存度不斷升高,反之,中國對台經貿依存度卻是不斷降低,在這種情勢下,政府豈能坐視不管﹖黃天麟呼籲,如果國內資金不斷流向中國,台灣經濟只有走向「邊陲化」一途,並淪為中華經濟的一部分,政府對兩岸經貿應該做出適當的調整與修正。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