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1日訊】(亞洲時報在線記者焱樺6月11日報導)近日中國有權威調查發現,現今中國的社會環境,已到達十分不利兒童健康成長的地步:兒童在很多情況下,都會吞掉一定劑量的洗滌劑,農藥;甚至一些被視為補品的食物如甲魚,人蔘,原來也有安全隱患。在一個極端的個案,更有八個月大的女嬰出現月經的異常生理現象。
專家認為,由於營養改善、環境污染、盲目進補、社會心理因素,造成近年性早熟兒童驟增,由此對孩子的成年身高、心理健康等方面均會帶來一定損害,全社會必須對有關問題更加重視。
正常情況下,中國的女孩子在10歲左右、男孩子在12歲左右開始出現青春發育。但近年來,中國兒童性發育比過去有所提前,性早熟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僅次於肥胖症居小兒內分泌疾病的第二位。
據中新網6月10日報道,重慶市兒童醫院6月9日公佈的資料顯示,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該院收治的性早熟兒童正以每年20-22%的驚人速度遞增。
近年來兒童顯現第二性徵的年齡不斷提前,出現了“年僅8個月就來了月經的女孩,3歲半乳房發育的女孩,1歲多開始長鬍鬚的男孩……”。這些早開的“花”,由於較早出現明顯的成人型第二性徵,在一定程度上會出現與其年齡不相稱的社會心理行為,性早熟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及心理,患兒可能因自己在體型上與周圍小夥伴不同,而產生抑鬱、自卑、恐懼和不安,影響其正常生活和學習。
據指出,兒童性早熟發病率增長速度,足以令重慶市兒童醫院性早熟、矮身材中心專家雷培芸教授“心驚”,她提請“性早熟必須引起每個家長的高度重視,” 因為“按照統計,中國兒童性早熟發病率是1%,即100個孩子中就有1個性早熟,”而重慶市兒童醫院統計數據顯示,1990年該院成立內分泌專科之初,每年收治性早熟患兒約二三十例,1998年約兩三百例,去年該院收治了1000多例性早熟患兒。
根據上海復旦大學兒科醫院十餘年來對大量性早熟患兒的觀察與分析,除了某些疾病之外,營養改善、家庭生活條件優越,也會促使當前兒童性早熟發病率上升。據指出,由於營養改善,疾病減少等因素作用,兒童生長和發育出現了加速趨勢,導致性發育提前及性早熟。
另外,環境污染,環境類激素作祟,也加速了問題的惡化。近年來國外有大量文獻報告,洗滌劑、農藥及塑膠工業向環境排放的物質及其分解產物,可在自然界產生一系列類激素污染物。如洗滌劑中的烷基化苯酚類,製造塑膠製品過程中使用的添加劑、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類及雙酚A等,多達七十餘種,這些物質每天都被大量排放到環境中。
此外,有機氯農藥雖然目前已很少使用,但是當時的大量施放,至今在土壤、水及植物中的殘毒量仍然較高,這些污染物在自然界降解到一定程度後,被發現具有雌激素樣的活性。它們在自然界中的濃度雖低,但是相互間的聯合協同作用甚強。
與此同時,污染水源、食物或經皮膚吸收,被兒童攝入,即可引起生殖器官及骨胳的發育異常。因此,環境類激素污染物可作為假性性早熟的直接病因。如果在胚胎早期受到此類物質的作用還可導致性別分化障礙。
中國父母盲目進補的習慣,原來也可能會影響到兒童的健康成長。專家指出,動物甲狀腺、性腺等分泌腺體含有激素物質,通過進餐可進入人體。而且給孩子吃保健品,也可引起血液中激素水平上升,進而導致性早熟。迄今研究證實,人參蜂王漿的確造成了兒童性早熟。
另據調查,對中國南方一帶的養殖戶調查發現,有些甲魚養殖並非按自然規律,而是靠激素來快速催生甲魚。對甲魚用性激素乙烯雌酚催長,只需7個月的時間就可將其催大,並端上餐桌。而在自然生長條件下,甲魚要生長7年才能成熟。可以想像,吃了激素催生出來的催長肉類和水產品以及其他食品,兒童的青春期發育提前只是次要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引起了他們的性早熟和成年以後的各種嚴重疾病。
醫學界又發現,誤服避孕藥在中國原來十分普遍。一位5歲的小女孩,以為媽媽服的避孕藥是好吃的糖丸,便在媽媽不注意的時候吃了6丸,結果來了月經。當時家長很緊張,到醫院後經對女孩進行內分泌檢查,測出雌激素增高。這種現象已屢見不鮮,尤其在農村發生較多。7-8歲孩子哪怕吃一顆避孕藥也有可能誘發性早熟,因此,家長們要妥善保管好避孕藥。
此外,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蔡德培教授特別指出,社會心理因素也導致致兒童性早熟。蔡德培教授認為,現在社會上的各種傳播媒體,如電視、電影、報刊、雜志等內容中,與性有關的內容比以前顯著增多,兒童耳濡目染,不自主地被潛移默化,他們比上一代人普遍“開化”得早。由於人的大腦皮層與下丘腦之間存在豐富的神經聯繫,所以會造成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啟動相應提前。
因此,蔡德培提醒,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少年,每天需要足夠的營養,但必須避免營養過剩;不要隨便給孩子服用那些所謂的“保健品”、“滋補品”,尤其切忌大量或長期服用;家長同時還應避免讓孩子接觸帶有色情內容的電視、電影、圖片及報刊等。(//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