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日訊】每年的高考總是牽動著千百萬學子、家長的心。高考怎麼考?高考考甚麼?高考向何處去?多年來總是一個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表面上看起來這幾年來,高考似乎也在改革,比如今年單獨組織高考命題的省、市就增加了9個。但是只要以地域為基礎的等級制招生模式維持不變,現有的教科書、考試內容不變,其他技術層面上再是如何變來變去,都不過是一種遮人耳目的把戲罷了,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公正可言,與教育的本來目的也只有越走越遠。
本來高考只是一種考試形式,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不是為高考而存在的,相反,高考要服務於教育的目的。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在內的基礎教育的目標到底是甚麼?其實,教育部公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已至少已提供了一些答案,就是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等。毫無疑問,高考就是通過考試的途徑為高等院校選拔合乎這些要求的優秀學生,在這一目標之外,高考不應該還有自己的其他目標。
現在高考主要還是採取了全國統考的形式,即使是單獨組織高考命題的11個省市中,至少有7個省市的文、理綜合試題也是參加統考的。高校在出題、考試方法、招生等方面幾乎沒有甚麼自主權。據一位研究教育問題的學者告訴我,大學教師對高考命題參與很少,主要是中學教師在命題。大學在這一點上處於被動的地位,因為不是自己出題,招來的學生中就少不了高分低能者,甚至隱伏著不少馬家爵式的學生。大學自主招生雖然也會產生新的弊端,比如有權者以權謀私之類,但這同樣通過制度健全進行約束。至少比現在這樣的考試要強。
在試卷內容方面,以爭議最大的語文為例,無論白話文還是文言文中都存在著陳舊、落伍的內容,許多文言文選篇的充斥著主奴人格、君臣觀念、陞官發財的庸俗價值觀。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這樣的內容不僅無助於提高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更談不上養成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幾乎所有的普通高中為了應付高考,自覺、不自覺地放棄了教育的本來目的,把高考絕對化、神化,把高中教育變成了高考教育,將高考成績作為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指標,似乎整個高中教育就是為了這麼一次考試服務的,將學生淹沒在題山卷海裡面,一天到晚就是做習題、做模擬試卷。這實際上是一個誤區,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塑造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與高考對立起來,把應試教育當作了萬能靈藥。
如愛因斯坦所說,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培養「和諧發展的人」,「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通過這樣畸形的高考制度可能選拔出有用的機器或工具,卻無法體現出學生作為一個人獨立思考的價值,作為人的尊嚴和理想。高考向何處去?實際上也就是中華民族向何處去。如果年輕的一代除了功課、考試,就是遊戲,那樣的民族是斷然不會有甚麼前途的。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