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豈能將殘疾人當道具

傅國湧

標籤:

【大紀元5月25日訊】每年大概都只有到了全國助殘日前後,助殘才會成爲新聞媒體、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捐物、捐款者有之,以各種方式做好事、獻愛心者有之。在某種意義上,以國家名義設立的這個 節日正在成爲官員、富人乃至大學生們表演人道秀的日子。這一天,對真正需要幫助、渴望溫暖的殘疾人而言絕不是什麽節日,而毋寧是一個小小的災難,他們將被當作節日的道具,被一場接一場關心、關懷、關愛的名義所組織的聯歡會、愛心活動以及電視攝影像鏡頭所淹沒,他們身不由己地成了人們助殘、獻愛心的道具,成爲一個廣土衆民的泱泱大國顯示恩典、顯示人道主義的道具。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和健康的社會假如真的關注弱勢群體,要給殘疾人排憂解難,其實更多地應該體現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而不是停留在某些轟轟烈烈的儀式化的”活動”中,更不是停留在一個”節日”上。不可否認現在由殘疾人聯合會所領導的助殘事業存在著諸多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形式主義的成分太多,實質性的內容太少;口號喊得雷響,實際上來年毛毛雨也不下;只做表面的漂亮文章,不辦實事。

殘疾人聯合會本來應該是殘疾人自治的團體,由殘疾人自行選舉産生管理機構,接受所有殘疾人的監督,致力於改變殘疾人的生存處境和提高殘疾人的社會地位,真正爲全體殘疾人謀利益、辦實事,而不是整天玩弄文山會海、官樣文章。而現在正好相反,殘疾人聯合會不過是個行政機關,一方衙門而已,掌權者多是當官做老爺,還要從中撈一把,撈名、撈利,處心積慮往上爬,整天做的無非是升官發財之類的美夢,哪里會真的把殘疾人放在心中。我接觸過一些殘聯的官員,都是些腦滿腸肥的酒囊飯袋、投機小政客,這樣的人掌握權力之後,除了把殘疾人當作道具,作爲自己仕途的敲門磚,或者發財致富的資源,還能有別的可能性嗎?

在發達國家早已形成這樣的觀念,”只有殘疾的社會,沒有殘疾的人”。中國人要達到這樣的認識高度恐怕還需要時間,但長期以來形成的那些陳舊、落伍的觀念,以及僵化的、可笑的體制都必須儘快改變,現在不是在倡導”以人爲本”的新發展觀嗎?這個”以人爲本”中的”人”毫無疑問包括了殘疾人在內,他們同樣是社會的主人(是”本”而不是”末”),讓他們真正融入主流社會,我們這個社會將會更健全、更體面,我想這也應該成爲”助殘日”的目的所在。殘疾人道具化的命運無非是全體中國人命運的一個縮影, 在所有中國人都沒有爭得人的地位和尊嚴之前,談論尊重殘疾人的話題確實不無奢侈之嫌。

但無論如何對待殘疾人畢竟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之一。在這個問題上,從政府到社會,乃至每一個個人首先要解決的是觀念層次的問題。殘疾人最需要的是尊嚴、是平等對待。他們同樣是人,對他們的尊重就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這樣的尊重必須體現在平時的生活中。這種尊重要遠比捐錢、捐東西來得重要。設立”全國助殘日”已有14年了,從政府到社會在觀念上並無太大的變化,說穿了還是歧視殘疾人,不把他們當作人看待,對他們偶爾表現出的關心包括”助殘日”的那些活動也只不過是一種表演。

其次是要解決的是實際層次的問題,比如開辦針對殘疾人的各類學校,加入國家的經費投入,保障他們就學的權利。比如逐步完善相關的公共設施,現在很多地方沒有盲道、沒有無障礙設施,公交車往往也沒有方便肢殘者上下車的設施。這些方面政府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要真正使尊重、保障殘疾人的人權成爲”國家尊重保障人權”的一部分,必須對殘聯這個殘疾人自己的團體進行改革,其中有一條應該成爲共識,所有非殘疾人退出殘聯,即使退一步講,殘聯可以容納部分身體健全的人,也不能再由那些政客來擔任領導位置,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殘疾人的自治權,由殘疾人自己來管理自己的事務,這一條都做不到,殘疾人就不可能擺脫”道具”的命運。

──轉自《議報》(//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傅國湧:這個樣子的龍應台何時下課?
【專欄】傅國湧:“憲法人牆”擋得住強制拆遷嗎?
傅國湧:“中國文明”能“整合全球”嗎?
【專欄】傅國湧:知識份子戴晴之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