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報藉“三貼近”炮打中宣部保守派?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5月14日訊】(亞洲時報在線記者馮良5月14日報導)近期成為中國新聞自由焦點的《南方都市報》,最近高調反擊中國廣電總局的“淨化工程”,力指中國當局禁止電視主持模仿所謂“港台腔”不符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的“三貼近”理論,甚至把這個官方禁令和八十年代的“反精神污染運動”相提並論。中國官方新華社旗下的新華網,也有轉載這篇文章。

《南方都市報》5月14日刊登了一篇題為《“港臺腔”何傷大雅﹖》的文章,批評中國宣傳部門不符合胡錦濤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

廣電總局近日推動廣播影視的“淨化工程”,細緻之處甚至規範了節目主持人的髪型與著裝,並特別強調﹕“不要以追求時尚為由……模仿港臺語的表達方式和發音。”

文章認為,中國內地的廣播影視,早已走出了當年使命單一﹑節目單調的時代特徵,本質上正在回歸為廣大國民的日常生活內容與休閒娛樂方式。所以在該正經嚴肅的節目中當字正腔圓以外,尤其是在娛樂節目中,主持人的主持風格,根本上也是要本著民眾與市場的需求,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來百花齊放地學習與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該文把這次宣傳部門的“淨化工程”,和八十年代中共保守派胡 喬木,鄧力群等人提出的“反精神污染”相提並論。

文章指,其實內地的改革開放,曾經便是在“表達的方式與發音”上邁出過重要的一步。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歌手鄧麗君專訴愛情的甜膩歌曲傳唱大江南北,而未被官方理解為“腐朽生活方式”的載體加以峻拒。在“反精神污染”運動中被清洗的,除了鄧麗君,還包括一些傷痕作家,包括曾撰寫劇本《苦戀》的作家白樺,甚至已得到諾貝爾獎的高行健等。

不過,八十年代保守派的有關禁令後來不了了之,鄧麗君歌曲依然風行中國。文章認為,這其中表達出的信息──公民的生活娛樂選擇可以、而且應該脫離意識形態的籠罩,成為一代人記憶深處的標痕,與那個時代銳意開放、創新進取的畫面融為一體。

可圈可點的是,有不少人認為,“反精神污染”並不光是針對鄧麗君和那些傷痕文學作家,而是針對共產黨內的改革派。

八十年代的保守派在推動“反精神污染”後不久,又發起“反資產階級自由化”,最後因為支持改革的學生爆發學潮,胡耀邦被逼黯然下台。1989年胡耀邦病逝,更成為出現民主運動的一個契機。

巧合的是,《南方都市報》近日被指處於一場政治風暴的中心。該報多位高層,包括原副總編輯程益中,紛紛被拘留。由於該報去年曾揭發廣州青年孫志剛遭公安拘留期間被打死,又曾率先報道非典疫情,有人懷疑有一些有勢力人士存心要把該報負責人“往死裡整”。事件引起中國很多傳媒人士關注,最近甚至傳出原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親自出面,要求有些人“手下留情”。在這背景下,《南方都市報》和宣傳部門的互動,更令人感到矚目。

《南方都市報》的文章指出,港臺地區的廣播影視,確實多有“嗲聲嗲氣,表達誇張”的娛樂節目,但當然也有嚴肅的新聞播報,兩者分野明顯,彼此並不對立矛盾。

該報指,抱著娛樂的心態來享受娛樂節目提供的娛樂,便可以發現主持人學什麼腔調其實並不會導致全社會的生活方式危機與道德失範。在這種背景下,對於內地節目而言,“港臺腔”由於不利於推廣規範的普通話或許並不值得提倡,但由行政管理部門以規整意識形態的姿態來加以禁止,事實上是介入到了民眾原本可以自主自理的日常生活領域,便大有商榷的餘地。

該報文章又認為,歷史的演進所驗證的,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多元多彩,永遠比整齊單一更接近世俗生活的幸福本質。具體到屏幕上的聲音風格,姑且不論發嗲的“港臺腔”,便是“荒腔走調”也有可能登上大雅之堂。前段時日美籍華人威廉‧黃在美國大出風頭,原因正在於其滑稽的舉止﹑含糊不清的發音令人耳目一新,結果深受觀眾追捧,而大電視臺也紛紛識趣地邀之加盟主持節目──只要他不負責發布國家社會的新聞信息,只要他並沒有教唆年輕人去幹壞事,只要他能夠帶給觀眾歡笑,有何不可呢﹖

該文稱,“港臺腔”只是小事一樁,因為它本質上只是一種工具,並無道德評斷的內涵﹔而惟其如此,更顯示出禁學“港臺腔”之規定的草木皆兵與越俎代庖,因為這反映出來的,是公共權力對待公民生活方式的態度──它並不是以評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希望民眾選擇哪種生活方式,而是直接以干預的方式來使民眾只能選擇某種生活方式。(//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熱點互動 「南都報」案談新聞自由
中共要花萬億平整黃土高原?大動作視頻惹爭議
【秦鵬觀察】沒人敢說真話 習軍方親信不見了
彌補缺席婚禮遺憾 謝娜當面讀信惹哭陳喬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