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6日訊】這個題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聳人听聞,許多人可能還沒有看內容就要對此嗤之以鼻了。但是我敢肯定,只要您能夠耐著性子讀完這篇小文,您就一定會贊同我的觀點。
我首先想告訴人們的,并非是四十多年前的那位雷鋒先生敗坏了我們今天的道德,而是今天的种种看起來是在推廣、發揚和大力提倡雷鋒精神的行為,卻從根本上敗坏了我們社會的道德。
當然,所有的話題還是要從什么是雷鋒精神來說起。按照以往的理解,雷鋒精神就是某些所謂的偉人們在雷鋒先生死后賦予他的那些名堂,而我對此大不以為然。一個人的人格的偉大与否,其根本點不是看他是否具有利他行為,而是看他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与人類的共同愿望与意志一致的前提下,他在實現自己的愿望時是否受到了強制,是否獲得了自我精神升華后的快樂,而他是否把獲得這种快樂作為自己的目的,并是否是他自由自為的結果。否則,如果只看利他性,那么誰也比不過奴隸,奴隸是最具利他性的人,而奴隸卻是我們否定的人格標准。
發揚一种高尚的品德,我們也要看是以什么為出發點,是要培養人的自主和自由的精神,還是培養人的奴隸性。比如忠誠,如果是要培養人的服從、順從,那么這种忠誠就是愚忠,是封建專制思想的余孽殘渣,如果是要人們鑒別出錯誤、發現謬誤給予指正,則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在民主國家中,人們對國家的忠誠,就是通過不斷的批判政府的錯誤和反對政府的腐敗來實現的,有的時候甚至需要推翻現有的政府,建立一個更加理性和有效的新政府來實現對國家的忠誠。
當然,在民主社會里,人們向英雄和圣賢學習的目的不是照搬他們的行為,而是貫徹他們的精神,比如在美國,歷屆總統都自覺地遵守著由華盛頓和杰斐遜等人創立的傳統,對一切有違自由与民主精神的現象堅決斗爭的精神,就是對美國的自由和民主精神的自覺維護。政府不必組織起大批的行政官員和市民上街去學華盛頓,也不必組織群眾去學習什么戰斗英雄,先進勞模等等,因為只要政府的重要官員們能夠維護這种精神,就是對百姓的最好勸諭,也是對社會高尚道德風尚建設的最大貢獻,所謂以德治國,也就是要政府官員,特別是党政領袖們能夠擁有与人類發展方向一致的道德情操。而不是要在民間樹立一种所謂的道德觀念來束縛民眾的行為和思想。
然而在中國的向雷鋒學習的活動中,我們看到的是對社會道德的實實在在的破坏。
首先,由政府、企事業單位組織群眾集體學習雷鋒,把一种本來屬于個人品德范疇的行為納入了行政管理的范疇,已經帶有了強制性,并且有的部門還給上街參加此類活動的職工考勤、算加班,以利益來誘惑、以行政手段來迫使人們參加活動,這完全是違背雷鋒自覺自愿的精神的行為。
其次,使用國家公共財產、用納稅人的錢給一部分人發加班工資上街為一部分人提供免費服務,而不是為全體公民提供服務,這違背了公正平等的社會正義原則,使一部分人貪圖小便宜,滋生不勞而獲思想來享受他人的義務服務,則鼓勵了人們的自私心理的發展。
第三,雷鋒提供幫助和服務的人,都是特別需要幫助和服務的人,對他們提供幫助,能夠使他們感受到人情的溫暖,解決他們迫在眉睫的困難。而上街學雷鋒的行為,提供服務的對象絕大多數并不是特別需要幫助的,接受幫助的人感受不到特別的溫暖,只是感受到了一种免費服務的快感,而提供服務的人也沒有產生因為給別人在危難時提供幫助所應該產生的榮譽感和道德感,這是一种粗制濫造的道德品質,是對道德的降級。
第四,助長了官僚作風發展。許多官員把這种活動當作自己的政績來自我吹捧,鼓勵了他們不務正業、浮夸、本末倒置行為。許多單位上報他們在三月份做好人好事多少多少件等等,一方面吹噓他們的功勞,一方面多報大報,其荒唐直追當年的浮夸風盛行時代。
第五,這种大規模的、普遍開展的學雷鋒活動,使雷鋒的形象庸俗化,失去了其高尚純洁的形象。自從開展這种大規模的學雷鋒活動以來,社會上便把一些還能夠做一些好事的人譏諷為“雷鋒”,雷鋒不再是一個值得學習的人物,而似乎成為了一個小丑,同時,社會上本來還有的一些好的道德現象也因此而絕跡。越是把學雷鋒的活動搞的普遍,政府越是大規模地號召人們學雷鋒,雷鋒精神在民間越是消失的快,甚至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都是因為把雷鋒形象庸俗化的結果。
第六,由于這种學習雷鋒的活動,不是培養人們的助人為樂的精神,而培養的是人們一种應付差事、敷衍了事的工作作風;培養的是人的不得不服從、順從的奴性精神;培養的是人們愛占便宜的自私品質;培養的是浮夸和本末倒置的官僚素質;培養的是人們對雷鋒精神的誤解,所以,現在的“雷鋒”,已經成為一個中華民族的道德的破坏者,這种學雷鋒的活動,實質是對雷鋒精神的最大的褻瀆!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中國社會的道德水平迅速下降,無疑是這种學雷鋒活動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說,學雷鋒的活動可以止矣!如果中國政府一定要提倡、號召和開展向雷鋒學習的活動,那么,請把這种活動控制在中央少數領導的范圍內,不要使整個中國社會的道德都被徹底敗坏掉,給中華民族保留一點沒有被污染的美德的种子。(2004/3/5)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