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談】蔣彥永上書-中國民間維權浪潮

標籤:

【大紀元3月24日訊】(新唐人侃侃而談第88期報導)

【侃侃而談】脫口秀第88期﹕蔣彥永上書–中國民間維權浪潮

請點擊這里下載觀看(256K)

金然﹕方菲﹐你覺不覺得﹐最近世界上大新聞頻傳﹐象韓國的總統彈劾案﹐西班牙的恐怖襲擊﹐台灣的大選等等。

方菲﹕那當然了﹐從某個角度講﹐國家就象人一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過現在的大事可也真不少。那中國呢﹖中國的大事。。。

金然﹕中國﹐當然是剛剛結束的政協人大會議﹐俗稱兩會。尤其是這次兩會期間發生的一些事﹐更是引人注目。

方菲﹕我想你指的﹐肯定包括蔣彥永上書要求為六四正名一事。

金然﹕蔣彥永上次在SARS上說真話﹐本來就已是名聲在外。嗯。這事一出來﹐許多海外媒體迅速報導﹐也有許多民間人士紛紛表示支持。

方菲﹕我在網上讀過他這份上書的全文﹐寫得很真誠。而且其中提到了使他終身難忘的幾個死者﹐描述當時的情況真是慘不忍睹。而且他這封信還證實﹐當時解放軍確實使用了國際上禁用的開花彈。

金然﹕我看文章說﹐這種子彈﹐見血就炸,鉛毒和碎屑撒布體內,難以救治。。。蔣醫生在信中有一句話。他說﹕在這漫長的15年中,我不論在甚么場合,從來都是明确地表明,我認為六四鎮壓是絕對錯的。

方菲﹕從這句話﹐就能讓人感覺到蔣醫生做人的堂堂正正。其實我想人也都希望自己能不違心的做人﹐但在中國要做到這一點﹐尤其在威脅到自己利益的時候能做到﹐就太難了。

金然﹕所以在我們臺電話採訪蔣醫生的時候﹐雖然他很多話都不便說﹐但他還是明確地說﹕“我一生就是說真話就這一條”。

[採訪蔣彥永]

金然﹕其實兩會期間在中國發生了不少事﹐象前一陣呂加平上書揭露江澤民的醜聞和歷史問題﹐原北京大學校長丁石孫質疑鎮壓法輪功等等﹐都是一種敢說真話的行為。

方菲﹕我看外界評論說﹐以蔣彥永上書為最新代表﹐中國民間維權運動正日漸高漲。而且有分析家還說這代表一場全民反迫害浪潮的開始。其實中國民間的維權從來沒有斷過﹐但是現在這麼多黨內的人發出這種聲音﹐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了。

[採訪時事評論家龔平]

方菲﹕蔣彥永上書在網上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BBC的網站上就有個討論區﹐請讀者對此發表意見。我看了一下﹐出乎意料﹐不少都是反對為六四平反的﹔或者說該平反﹐但現在時機不合適什麼的。

金然﹕我想其原因﹐不外乎是“中國需要穩定”之類的。

方菲﹕大多數是這樣的。也有這麼一個貼子﹐說是不支持﹐因為他說“有哪個政府沒對自己國民開過槍?”

金然﹕啊﹖﹗那照這個邏輯﹐希特勒殺了很多人﹐那我們殺人就是對的了﹖

方菲﹕是啊。另外有的帖子﹐就是說“中國亂不起啊!”﹐或者“中國太需要穩定的政治局面來發展和強盛了”。我有一點覺得奇怪﹐為什麼給六。四平反會影響穩定呢﹖

金然﹕其實蔣彥永在他的信中也說﹐所謂的穩定壓倒一切,只能是造成更大的不穩定。而且他指出﹐當初共產黨糾正文革錯誤時﹐中國也并沒有亂。

方菲﹕其實我覺得大家都做正確的事﹐民心所向﹐只會越來越穩定。做不正確的事﹐又要打着壓着不讓人講﹐才會造成深層的不穩定呢。

[FILLER]

金然﹕其實說到敢說真話﹐法輪功人士在這方面表現得很突出﹐在過去四年多的打壓中﹐還真是身體力行地做到了。

方菲﹕這次前北大校長丁石孫在對待法輪功問題上提出異議﹐還真讓我有點意外。因為這些年在中國﹐法輪功好像已經成了一個“禁區”﹐打電話回國親朋好友都不敢提這個問題﹐更少見有人公開為法輪功仗義執言了。

金然﹕前些天大紀元網上一篇章天亮的文章﹐就談到這個問題。他說法輪功的問題是中國知識分子維權運動方面的最大恐懼。

方菲﹕噢﹖這話怎麼說﹖

金然﹕我們來聽聽。

[採訪大紀元專欄作家章天亮]

方菲﹕這次兩會期間﹐中國人大修憲保護私有財產﹐還第一次通過了一條保護人權的憲法修正案﹐也引起外界的關注。

金然﹕胡溫上臺後﹐在政治上是出現了一些與前不同的做法。但不少人也質疑﹐說中國目前缺的不是法律,而是尊重法律。人權雖然寫進憲法﹐但中國現在對人權和信仰的打壓仍在繼續。

方菲﹕在採訪中龔平提到這麼一個觀點﹐他說與其寄希望于少數几個清官,還不如大家都從自己做起﹐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說真話。他覺得真正能夠鐵肩擔道義的,還是社會更多的敢言之士。

[採訪時事評論家龔平和作家章天亮]

方菲﹕各位觀眾﹐這次的侃侃而談又要和您說再見了。。。。

您對【侃侃而談】節目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傳真﹕212-736-8536
電子郵件﹕ talk@ntdtv.com

網址﹕//ntdtv.com/xtr/mKKET.jsp(//www.dajiyuan.com)(//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侃侃而談】第81期: 凱旋門下的風波
【侃侃而談】第82期: 史無前例的禽流感大爆發
【侃侃而談】第83期: 夢斷莫克姆灣
【侃侃而談】第84期: 揭開歷史的帷幕(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