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3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三日電)中國東北是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長期以採伐木材為主的生產方式﹐卻為森林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埋下危機。如今東北六大片成林區已經沒有大樹可伐﹐同時﹐土地沙化面積每年以三十萬畝的速度增加﹐總面積超過兩千三百萬畝。
北京「瞭望」週刊報導,東北地區從一九九八年實施「天保工程」以來﹐木材產量由一九九七年的一千八百二十四萬立方公尺調減到二00三年的一千零九十四點一萬立方公尺﹐約佔大陸木材產量的四分之一。但歷經半個世紀的過度砍伐﹐調減後的這個產量仍然超過了東北林區可以承受的採伐極限。
大興安嶺林區有兩千八百萬立方公尺商品林﹐真正可以採伐的成熟林只有七百多萬立方公尺﹐按每年近八十萬的產量只能維持九年。商品林中有近熟林資源一千九百三十萬立方公尺﹐按每年每公頃長一點三立方公尺計算﹐九年後將增加到兩千一百五十三萬立方公尺﹐能增加木材生產年限七年﹐合計十六年。這就是說﹐十六年後將無林可採。
黑龍江省森工總局總會計師張坡坦承﹐東北林區的大多數林子已伐過數遍﹐成材林越來越少﹐夠採伐標準和大徑級的樹木越來越難找﹐整個東北林區森林質量普遍下降﹐林相均呈由粗變細﹑由密變疏。
森林資源的銳減和森林質量的下降﹐使東北林區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明顯變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濕地面積萎縮﹑大量珍貴樹種及遺傳基因喪失等等﹐這一系列潛在的生態危機﹐將嚴重制約東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大陸大小興安嶺林區具有重要的生態地位﹐是東北松嫩平原和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的天然屏障﹐對黑龍江源頭﹑嫩江流域有著重要的水源涵養和調節作用﹐對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和國家生態安全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黑龍江﹑吉林近年來發生嚴重旱情和水災﹐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都與大小興安嶺大量消耗森林資源密切相關。但隨著資源枯竭期的來臨以及原材料工業與資源之間的融合性惡化﹐東北的資源型產業已經進入衰退期和被動性調整階段﹐這已嚴重拖累了整個東北經濟的持續增長。專家建議,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生態建設要先行﹐因為經濟快速增長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和局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