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木風3月17日報導)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華盛頓訪問時提醒中國最高決策者注意經濟過熱可能會造成大量新的銀行壞帳,對正在進行的銀行改革構成重大威脅。吳敬璉認為,中國目前存在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當局要對此及早形成共識,防患於未然。
*國有銀行金融支柱*
銀行體系的改革是中國經濟改革中最難肯的一塊骨頭。難啃是因為四大國有銀行是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的支柱,它們吸納了中國居民儲蓄的百分之六十五,承擔著中國社會百分之八十的支付結算服務,提供了全國貸款的百分之五十六和國有重點企業的貸款的百分之八十,擁有著全國銀行業資產總額的百分之六十。中國領導人明確地意識到,國有銀行體系改革一旦失敗對中國經濟、對居民儲蓄都將造成巨大的破壞。這也就是中國高層在中國經濟改革二十多年後、在加入世貿組織兩年多後還遲遲不敢動手銀行改革的主要原因。
*“壯士斷腕”“背水一戰”*
但是,銀行體系的改革又是必須的、而且是刻不容緩的,因為世貿組織要求中國必須在2006年開放中國的金融市場,外國跨國金融巨頭已經在“摩拳擦掌”“屯兵國門”,中國銀行再不改革,一旦國門洞開,後果不堪設想,這也是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在談到銀行改革的時候大有“壯士斷腕”的氣概的原因。他把這次的改革稱為“背水一戰”,“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決心只是決心,並不是科學。這場銀行改革究竟有多少勝算?中外經濟學家似乎都缺乏昔日談論中國經濟改革時的那種樂觀情緒。
*拉迪:注資之後怎麼辦?*
美國著名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尼克﹒拉迪(Nicolas Lardy)在回答本台記者提問的時候就表達了他的擔憂。拉迪說:“新一輪改革與以前的改革有一點很不一樣,就是這一次中國政府採取的政策比過去大膽得多,政府選擇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作為試點,讓這兩家銀行在國際市場上市。在去年年底,政府就開始給這兩家銀行注資四百五十億美元。這筆資金相對於中行和建行的規模來說是很大的。另外,這兩家銀行還獲準利用其現有資產沖掉它們的不良貸款。這些措施足以大大改善它們的資產負債表,使它們的資本狀況處於非常強勁的地位。”
拉迪認為,新措施是前所未有的,但問題是今後怎麼辦?這些銀行內部是否能夠培養出新的商業銀行文化?中央是否能夠給這些銀行以發放商業貸款的獨立自主權?
拉迪現在是華盛頓智囊機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他認為,了解中國銀行業情況的人都知道,到目前為止,國有銀行在這些方面還沒有取得任何進步。拉迪認為,中國國有銀行在轉變成真正的商業銀行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吳敬璉:改制是關鍵*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高級經濟學家吳敬璉在美國訪問的時候抽空接受了本台的專訪。吳敬璉教授對政府給銀行注資的看法和拉迪接近,他認為注資只是一個手段,為的是改善資產負債表,增加國有銀行對潛在投資者的吸引力。
吳敬璉指出,改革的關鍵問題是體制改革。他說:“過去的銀行改革只是做了注資,而沒有改變銀行的制度。鄧小平在世的時候就說過多次,說我們的銀行不是真正的銀行。什麼是真正的銀行?它首先是一個企業,是一個經營貨幣的企業。要做到這一點,第一件事就是要做到產權的多元化。產權多元化的意義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個好的公司治理。只有在這樣一個制度下才有可能改變它的行為。”
吳敬璉表示,溫家寶總理對銀行治理和銀行隊伍的擔憂是有道理的。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壞帳就會不斷地被製造出來。
*吳敬璉:經濟過熱新增貸款堪憂*
但是,曾經名列中國“十大經濟人物”第一人的吳敬璉強調指出,去年開始中國經濟就呈現過熱的現像,國有銀行發放貸款大幅度增加,前十一個月投資增加百分之三十多,信貸增加百分之二十多,新增貸款總額高達兩萬多億元人民幣。他說:“不確定的是現在新發生的貸款裡面過了一些年以後又會出現壞帳,這個是一個最大的擔心。現在明顯的壞帳並不值得擔憂。”
吳敬璉教授認為,銀行體制改變之後不愁找不到好的管理人才,但是中國經濟學家最關心的是不良貸款這枚定時炸彈。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債務與資產比例超過百分之四十。在把大約一萬四千億元的壞帳剝離給資產管理委員會之後,壞帳比例現在降低到百分之二十左右。經過新的注資,壞帳比例還會進一步降低。但是,吳敬璉表示,如果因經濟過熱而導致大量新的壞帳,置身於國際競爭中的中國銀行體系將面臨非常嚴重的局面。
*吳敬璉:危機陰影籠罩巨額儲蓄*
吳敬璉還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他認為,中國出現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一旦出現危機,高達十一萬億的居民儲蓄將首當其衝,經濟增長將會嚴重受挫。吳敬璉呼籲,中國最高決策者要盡快就中國金融系統的問題達成共識,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最壞的情況發生。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