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高展綜合報導﹞怒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唐古喇山麓,藏族人叫它「卡拉曲」,兩岸山嶺均在3000米以上,山高谷深,水流聲如怒吼,故名怒江。是聯合國確認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僅有的兩條沒有修建大型水壩的河流之一(另外一條是雅魯藏布江)。怒江兩岸有許多飛瀑流泉,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景色雄奇壯觀。素有「東方大峽谷」之美譽。但就在去年,怒江擁有的美譽卻開始透著暗濤洶湧的不安。
◎集團及地方政府的動作
2003年3月14日,華電集團與雲南省政府簽署了《關於促進雲南電力發展的合作意向書》;6月14日,雲南華電怒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組建;7月18日,雲南華電怒江六庫電站正式掛牌成立。8月12日至1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京召開,由雲南省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完成的《怒江中下游水電規劃報告》審查會,會議通過怒江中下游兩庫十三級梯級開發方案,並宣稱怒江中下游河段開發是以發電為主,兼有灌溉、供水、防洪和旅遊等綜合效益的任務。
2003年11月3日怒江州計委辦公室主任趙振中統計分析出了這樣一組數字,若「怒江全部梯級電站建成後,每年地方財政收入將增加27億元,僅怒江州每年地方財政就將增加10億元。」地方政府受益匪淺。
雲南華電總經理郭世明則表示:「建水電站受益最大的確實是在企業,但華電是國資委領導下的國有資產控股企業,代表的是國家。」
著名河流專家、雲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主任何大明說,「建水電站最大受益者當然是電力公司,地方政府也能夠脫貧。但這些錢最後能否用到老百姓身上就不得而知了。」當大集團與地方政府,在以經濟利益為考量下並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開發時,他們會以自己手中握有的權勢來試圖對學者和媒體做出「影響」,藉以達到目的。
◎是天災?是人禍?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當建設水壩的時代在世界範圍內走向終結的時候,中國西部卻掀起了修建大壩的浪潮。也就在《怒江中下游水電規劃報告》審查會議通過開發方案的10天後,一場不大的雨帶來了陝西渭河流域的特大洪災,洪災持續到10月5日。據悉,在洪水肆虐下,數十人死亡,20萬人被迫撤離家園,大量農田、村莊被淹,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
據媒體報導,早在40多年前,著名水利專家黃萬里曾極力反對修建三門峽大壩,他指出,興建三門峽大壩的結果將是「水災搬家」——將下游水災引到上游。黃萬里的顧慮應驗後,組織黃河三門峽工程的張光鬥不得不公開承認,三門峽大壩是導致黃河中游支流渭河暴發水災的罪魁禍首。
一個是舊的大壩帶來的災禍,另一個卻醞釀在全中國乃至全人類極珍貴的物種基因庫上,怒江建造13座大壩,這種強烈的對比即使是對環保不太關注的人也能看出一些利弊得失。
據悉,怒江擁有全中國最大的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十大中心區之一,她集中了北半球多種氣候類型,是歐亞大陸生態環境的縮影,同時也是歐亞大陸生物物種南來北往主要通道和避難所,擁有高等植物200餘科,1200餘屬,6000多種,各種野生動物占中國25%以上。
◎學者強力保護積極奔走
在去年6月份,獲知怒江要修電站的消息後,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這個總投資幾近1000億元的「怒江專案」,並積極奔走的是雲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主任何大明。他先後在昆明召開了兩次大壩與生態影響的會議。何大明說「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這件事情」。此後,在雲南、北京分別舉辦了多次研討、論證會。使得原定於2003年9月開工的六庫電站專案暫時擱淺,保護怒江的行動起到了初步功效。
但在利益面前,卻出現一種現象。2003年10月在昆明召開的研討會,分成了壁壘分明的兩大派,專家們「按戶口本所在地」,有「雲南戶口」的學者主張上,有「北京戶口」的學者則主張下。
◎保護怒江 還不好說
今年3月14日是國際保護河流、水與生命日,這一天,本來已經在北京租好了展覽場地,但因故取消,只好轉移到一個專門為保護怒江而設立的網站(www.nujiang.ngo.cn)將其視野推入公眾的廣角。長期從事環保事業的汪永晨女士說,近期可能在北京的西單圖書大廈組織保護怒江的大型活動。
據青年參考雜誌報導,中國擁有的大壩數量占全世界的45%,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有關三峽問題的長久論證逐漸喚醒了民眾的環保意識。反對怒江大壩的聲音通過各種管道傳了出來,國家環保總局、中科院組織專家研討,環保主義者則動用自己的各種資源曝光怒江專案的種種弊端。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環保人士透露,關於怒江造大壩,通過管道所引發事件得到了國際反響。她說:「這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她說這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得到的批示。有了這紙批示如獲「尚方寶劍」,毀壞環境的怒江專案有可能停止。她認為決策過程中常存在著某些不正常的操作模式。
從事環保事業的汪永晨說,怒江專案現在處在「擱置狀態」,她表示謹慎的樂觀,她認為領導的批示對怒江專案的發展方向會有作用,但是否能夠停下來還不好說。@(//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