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魏國金編譯報道)直到今年一月加入美國廣播公司(ABC),強納森.卡爾八年來都在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播報政治新聞。回顧過往,三十六歲的他說,「我沒辦法告訴你有多少次我在報新聞時手機響起,而我無法回應,我知道這是新聞來源,但我就是沒辦法在節目中說嗨,我有來電」。
現在,作為ABC今夜世界新聞的通訊記者,他可以力求他的新聞更周延、更具洞察力,他說,「當你只報導晚間六點半一場新聞,你有更充裕的時間作深度報導,你會對所製造的作品更講究、更著力在文脈中放入資訊」。
如今,「增益報導內容」與「周延性」這兩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新聞學的準繩,其典範價值已經逐漸消退。根據十五日公佈的「優秀新聞計畫」研究顯示,當新聞採訪流行快速、拼貼之風,新聞業也同時發生了許多質變,報告說,新聞業「正處於劃時代的轉型之際,新聞報導不是變得互不相關,而是變得更加複雜」。密蘇里大學新聞學教授麥菲爾說:「我們正從印刷文化走向多媒體文化」、「最終它將改變社會如何取得及運用資訊的方式」。
這份長達五百頁、對媒體年度表現進行全面評估的報告發現,不管是平面或電子媒體都面臨嚴重而長期的衰退:自一九九○年以降,日報發行量減少十一%,而自一九九三年起,晚間新聞的收視群縮減了二十八%。八項媒體範疇中,只有風土、另類與網路媒體的閱聽人呈現成長趨勢。
傳統媒體漸走下坡的可能原因包括:太多新聞管道,瓜分了閱聽群;大部分新聞業的投資都鎖定於「報新聞」,而非「採訪新聞」上;與過去相較,採訪手法越來越粗製濫造、生吞活剝,對事實進行再度確認,並將事實發展成深度觀點的新聞自我要求已逐漸式微;為了增加利潤而縮編編輯台工作也威脅到傳統媒體的遠景。
鑒於投資縮減,許多新聞從業人員面臨新聞品質的實際壓力。編輯工作的縮編使新聞聚焦在創造利益而非在如何永續發展該產業的嚴肅問題上。該報告也指出,在新聞採訪上撙節開支也使二十四小時播出的新聞節目備受衝擊,報告說,有線電視上只有五%的新聞被更新,約三分之二的新聞全天一再重播。此外,有線電視新聞招牌的現場連線,讓記者沒有時間「報導」新聞,新聞的原始素材成為觀眾看到的成品。
「優秀新聞計畫」負責人羅森斯提耶說,「新聞是人們超越直接經驗認知世界的管道」,當人們越是以不同的管道獲取大量未經篩選的新聞,便意味「我們要比過去更需要古老的新聞學機制」。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