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延年, 倪紫金綜合編譯報導) 5年前, 即1999年的2月10日,那是一個特別的日子,紐約的第四十九街換上了新名稱,名字就叫做「馬友友街」!這是一個國家對一位音樂家獻上的最大敬意,雖然這一切榮譽只有廿四小時,但也足以證明亞裔音樂家的非凡貢獻,已經從音樂圈中延伸到其它各個領域。5年后的今天, 亞裔人士在古典音樂領域中進一步崛起。
根據《La Scena Musicale》雜誌2月份的報導,最近亞裔音樂家在音樂會上的表演非同凡響,最動人的是他們高水準的成就。去年十一月,在第六十四屆蒙特利爾交響曲管弦樂演奏比賽(The 64th Montreal Symphony Orchestra Competition)中,令人矚目的不僅僅是優勝者加拿大華裔人士Ang Li,更重要的是在所有六個不同年齡層的比賽中,有4個優勝者是亞裔加拿大人。
越來越多的亞裔人士在古典音樂領域中謀生,其中又以華人和韓國人為多。韓國出生的Young-Dae Park是在多倫多交響樂團(TSO)有著25年資歷的小提琴家,也是多倫多青年交響樂團(TSYO)的小提琴教練。他回憶60年代就讀皇家音樂學院時,全院僅僅只有二個亞裔學生。現在光是在皇家音樂學院的Glenn Gould 專業學校(GGPS),就有十八個亞洲學生,還不包括亞裔加拿大人。根據皇家音樂學院鋼琴課主考老師,也是GGPS教師的Jenny Regehr說,過去十年中有更多的亞裔學生通過了考核。而且加拿大的管弦樂隊中不乏亞裔音樂家。Park也指出,TSYO弦樂部門一半以上都是亞裔,其中韓裔占了八成。
亞裔專精於科學領域而非藝術領域的傳統認識會讓人覺得,馬友友,Midori和 Sarah Chang是音樂領域中的特例。但最近亞裔在音樂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正在推翻這一傳統認識。上面提到的第六十四屆蒙特利爾交響曲管弦樂演奏比賽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另外, 如最近的基瓦尼音樂節(Kiwanis Music Festival)上的鋼琴及小提琴類比賽,優勝者大部分是亞洲人,而在加拿大卡爾加里舉辦的享有盛譽的哈恩斯國際鋼琴比賽(Honens International Calgary Piano Competition)中,最後二個金牌得主都是華人。另外,TSYO最近五年的首席小提琴手都是亞洲人。
亞洲人接二連三的在音樂領域的卓越表現,部分可歸因於文化的關係。他們喜好學術並且擁有高水準的工作倫理和紀律,那是邁向成功的最大保障。父母對孩子的良好教養,也是孩子進步的重要因素。為了使孩子成長時循規蹈矩,父母積極地鼓勵孩子於幼年時學習音樂,因為音樂課學費昂貴,被認為是富裕、有文化人士的特權,所以亞洲人的父母很重視子女的音樂教育。因此,他們會陪孩子上課,督促孩子勤練音樂。由於Midori這類高知名度的音樂好手的影響,很多有企圖心的父母甚至將孩子標榜為神童,把他們從前未實現的願望轉移到孩子身上。
据《中國日報》報道,現年13歲、學小提琴不到兩年的美國華裔少年林裕峰去年底就獲得過美西南區青少年音樂比賽獨奏第二名和美國音樂組第二名,全加州音樂比賽總分第二名, 并且他就是這一系列比賽中年齡最小的選手。 他所在的富特赫爾初中還特別向他頒發了最杰出音樂人才獎。
另外, 近十多年來, 也有不少華人音樂家移居歐美,各人的機緣,境遇均不相同。出自華裔勤學苦練的傳統, 這些人大部分在技巧上的熟練和紮實是毋庸置疑的。 雖然成功獨奏家眩目的光輝令人神往,但事實上要想擠進長青獨奏家的窄門,不是只靠個人超卓的天賦和汗水,同時也更加需要堅實的經濟後盾來維持多年苦練所必需的生活費用,更要有廣泛的宣傳和足夠的人脈關係來搏取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出機會。 這些種種要素都不是一個剛自中國出來的人地生疏的人所能齊備的。
如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王冰自1985年到美國之後就在Berl Senofsky與Glenn Dicterow這兩位著名的小提琴教授的指導下開拓自已的學習領域。她在1990年就考進了辛辛那提(Cincinnati)交響樂團。她在進了樂團之後並不惰懈,依然拼命練琴,於1993年又考獲該團的第二小提琴聲部首席。94年在多名競爭者中獨占鱉頭考到了著名的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的副首席。這是第一次有華裔小提琴家在西方的主要樂團里達到如此高的層次,而當時她年齡僅26歲。1998年2月她以客座首席的身份與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因而又是第一位坐上美國著名大樂團首席高位的亞裔小提琴家。
總之, 亞裔在古典音樂中的成就絕非僥悻, 除了個人天賦和机遇之外, 他們的成功憑借的都是不驕不傲不斷挑戰自我的精神。(//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