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四日電)中國歷史地理學家靳生禾、謝鴻喜在野外考察中發現,古代北方防禦重鎮|唐靜邊軍故城遺址,在今山西省右玉縣右衛鎮。
有一千兩百四十九年歷史的靜邊軍城,是唐朝朔方節度使兼河東節度使王忠嗣為防範北方強族南犯,於天寶四年前後修築。
新華社今天報導,唐靜邊軍城是古代北方防禦重鎮,當地曾經歷多次重要戰爭。如唐朝安史之亂期間,郭子儀率朔方軍東下,突破殺虎口,攻佔靜邊軍,進而打通南下河東、東下河北(道)的戰略通道。靜邊軍一役,成為唐軍平定安史之亂的首捷,也成為唐軍由潰退到反攻的轉折點。
山西大學黃土高原地理所教授靳生禾、太原師範學院歷史地理所教授謝鴻喜考察後發現,在右玉縣城西北的右衛鎮,至今仍然保留一座與靜邊軍城相應規模的古城遺址。
現存的右衛鎮城垣,周長九公里,高十二公尺,厚十四公尺,有四道城門。城垣的包磚已不存,土城、城門及甕城保存大體完整。從遺址的規制上看,現存的古城遺址應該是明代建築。古城規模,恢弘依然,形勢嚴固,市街筆直,依稀可見當年的繁盛景象。
報導說,古城遺址至大同的距離大約為一百八十公里,且方圓數十公里內沒有其它相當規模的古城遺址。証明現在的右衛鎮是在唐朝的靜邊軍城基礎上修建而成,實際上就是唐靜邊軍城遺址。
史書記載,唐靜邊軍城遺址在明代稱為右玉林衛,駐有兩衛(明代軍隊建制,一衛為六千五百人)軍隊,大約為一萬三千人。
唐代軍隊的建制不詳,但依新唐書所載,靜邊軍城在建立以後,有清塞軍或橫野軍遷徙補充,再加上當地是重要的邊塞防線,建制人員自然不會少。
有軍必有民,靜邊軍城的規模可想而知。靳生禾、謝鴻喜考察時還發現,在城西蒼頭河、右衛古城西北城牆上,雨水沖刷後,仍然可以看到白骨累累,或人骨,或馬骨,古箭鏃更是屢有發現,顯示古戰場的蕭瑟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