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四日電)中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倡議,為了適應加入世貿和經濟全球化步伐,上海外高橋及深圳鹽田兩個保稅區應發展成自由貿易港。對於滬深自由貿易港是否衝擊香港經濟,他強調,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競爭,香港必須改善管理、降低成本。
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引述成思危的說明指出,中國現有十五個保稅區,沒有必要全部轉型為自由貿易港,現階段可以在上海、深圳兩個保稅區試辦,取得經驗後再逐步推廣,藉此降低改革成本。至於其他保稅區,可轉為專業進出口加工區,或其他形式對外開放區域。
成思危建議自貿港「境內關外」,即進了自貿港的貨品相當於已出口,商品在自貿港再轉出更加方便。他說,自由貿易港的功能很多,可以作轉口貿易、出口貿易、商品展示、產品加工,但主要的功能還是物流。他希望自由貿易港能吸引更多外國大輪船前往上海及深圳,並且吸引跨國公司在自貿港設立物流或配送中心。
對於外界關切滬、深自貿港將衝擊香港經濟,成思危認為,對香港而言這反而一種互補。他說,香港本身可以建成最大港區,是因為它在物流上積累了很豐富的經驗,目前深圳貨櫃碼頭有一千萬標準箱,主要競爭力在收費便宜,較香港低三四成,這是市場機制的作用。
他說,在深圳收費較低的前提下,香港必須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我們不可能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經濟,強制不許人家競爭,而是希望在競爭中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