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0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日電)中國為刺激消費從一九九九年推動「五一」、「十一」、新年等長假制度,希冀以假日經濟帶動民間消費,這項作法在今年人大會議引發爭議。
新華社報導,金城集團航空中心設計二所所長孟憲忠說,長假對釋放潛在的消費需求尤其是旅遊需求,並帶動交通、賓館、餐飲、娛樂、購物等確有作用,特別是使中國民眾更有時間花錢。然而長假對拉動經濟增長究竟有多大作用,還未有說服力的統計數據証明。
他指出,支出增減與假日長短的關聯性並不大,卻與收入增減密切相關。如果每年支出收入的比例基本穩定,在長假所在的月份中多花了錢,一般在其他月份的開支就會相應減少。
孟憲忠說,五一、十一和新年所在的月份是一年中消費品零售總額最多的月份,然而相鄰的月份又是最少的。
南京交通規劃所所長楊濤說,長假期間民眾大量出行,不僅加重了交通的負擔,也增加了不少安全隱患。許多旅遊景點和大中城市人滿為患,對當地的衛生環境和治安狀況是沉重打擊。感到「花錢買罪受」的出遊者足不出戶,而真正希望出遊的人感受又大打折扣。旅遊行業出現時而忙死人、時而閒死人的現象,很多單位也由於長假被迫停工停產。
世界各國的經驗顯示,一個國家的福利取決於經濟發展水準。與經濟發展不相稱的休假制度,無論是高或低,都不利於經濟和社會福利。
對此,孟憲忠認為,這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中國不具有可行性。上海和貴州的人均GDP分別為突破四千美元和不到三千元人民幣,兩地實行同樣的長假制度顯然不妥。
江蘇如皋市委書記陳惠娟說,中國是低技能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國家,由此導致的極低的勞動力成本也是中國大量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這其中也包括休假制度。因此,在工資增長受到經濟發展制約時,應該更為靈活地調節休假制度。
她建議有條件的地區應通過地方立法,由員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實行帶薪休假,不僅有效地錯開個人休假時間,也可以根本改變一窩蜂式的休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