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生態惡化:烏樑素海的明天

標籤:

【大紀元2月14日訊】編者按:由於只顧經濟利益,為了滿足人類對生活的享受、自私的慾望和貪婪,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已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破壞。這種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人類的生存發生著深刻的影響。

這種最終將毀滅人類的破壞始於人類道德的敗落。這裡將系列報導我們收集的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這種生態的惡化是觸目驚心的。然而,人們仍舊在不可控制的道德下滑中難以自拔。其實,天地乃為人而存。人不循道,不可稱其為人,天地為何而存?

◇◇◇ ◇◇◇ ◇◇◇

從水草豐美的湖泊一變而為周圍寸草不生的戈壁,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北部的居延海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明朝中葉河西走廊墾田灌溉用水多,導致祁連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黑水河的水流不能再流到下游的居延地區,居延地區逐漸沙漠化使西夏、元代一直沿用的黑城子被迫放棄。迄今居延海乾枯的湖床上仍保存著因斷水而死的魚。

現在,位於河套平原上的烏樑素海眼看就要步其後塵,成為北京春季沙塵暴的又一個風沙源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科學家結束了對內蒙古、陝西及青海主要湖泊進行野外調查後說,“如今的居延海就是烏樑素海的明天”,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這次調查顯示,內蒙古、陝西及青海的所有主要湖泊的水位均呈下降趨勢,水質在以不同程度變差,且湖水呈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趨勢。受此影響,各湖區漁業、旅遊業均不景氣,魚的種類和產量呈下降趨勢。特別是烏樑素海,由於污染日益嚴重,近五年來魚的產量和質量及遊人人數持續大幅度下降。

烏樑素海是內蒙古西部最大的淡水湖泊,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不但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也是地球上同一緯度地區最大的一塊濕地。烏樑素海流域面 積約為 12000 平方公里,自清道光三十年(公元 1850 年)成湖以來,由原來的幾平方公里擴展到約 800 平方公里的淡水湖泊,由於水質好、面積大,成為一顆璀璨的“草原明珠”。這裡曾是中國北方候鳥重要的遷徙和繁殖地,有 192 種約 600 萬隻候鳥,國家一、二級珍稀鳥類 30 種,屬國際社會關注的濕地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區,2001 年被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今天,烏樑素海身上的“明珠”風採已經暗淡了許多。

首先,湖面面積大為縮小,目前烏樑素海只剩 293 平方公里了,湖水最深僅為 2.5 米左右。據 1987 年和 1996 年衛星遙感圖像解析結果顯示,烏樑素海的面積在近 10 年間縮減了 20 平方公里,蘆葦區和湖周沼澤區擴大了 24 平方公里,明水面減少了 18 平方公里。

其次,烏樑素海接納杭錦後旗、臨河市、五原縣等城(鎮)的生活污水以及巴盟地區大部分的造紙廠、化肥廠、制酒廠的工業廢水,大都未經處理就通過總排幹渠排入黃河,致使水質由原來的含鹽量較低、貧營養的黃河水變成了含鹽量高、營養鹽豐富的農田排水和灌溉淋濾水。據統計,近年來河套灌區農田退水經過烏加河等河流每年給烏樑素海帶來的化肥和其它營養鹽將近 29 萬噸,使烏樑素海成為世界上沼澤化速度最快的湖泊之一。

目前,烏樑素海的總氮、氨氮和有機物耗氧量常年處於超標狀態,目前蒲葦面積已超過湖泊面積的 1/2,明水面幾乎全部被沉水植物充塞,湖內大型水生植物總生產量已達 230 萬噸/年。全湖蘆葦迅速蔓延,湖水發綠,有些地方已經成為醬油色並發出臭味,蘆葦水下部分和水草每年腐敗沉落後造成了強烈的生物促淤作用,湖底正在以每年 6~9 毫米的速度抬高。

烏樑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曾因盛產黃河鯉魚而聞名,然而去年這裡的漁民卻沒有見到一條黃河鯉魚。由於水質污染、水量不夠等原因,烏樑素海的魚類已由過去的 24 種到現在僅剩一種,昔日的“內蒙古第二大漁場”已徒具虛名。據介紹,漁場鼎盛時有 24 種魚類,是中國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之一。從 80 年代中後期開始,由於受河套灌區農田退水、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嚴重污染,烏樑素海湖水富營養化加劇,水草瘋長,湖底缺氧,魚類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加之補給水量日益減少,湖水深度逐年降低,現在平均水深只有 0.7 米,每年冬季湖水完全結冰,一凍到底,魚類便慘遭滅頂之災。 

科學家指出,照這個趨勢,在今後二三十年內,烏樑素海不僅水質將日益變差,而且將逐步喪失作為湖泊的全部功能,成為蘆葦沼澤,最終消失演變成荒漠。

【正見網】(//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投石 
 日本列為國寶 台灣坐視開採
環保團體為高速公路旁樹木請命
北投石  日本列為國寶 台灣坐視開採
中國大陸生態環境加速惡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