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中國高爾夫熱(上)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13日訊】亞洲時報森吾2月13日報導,中國的高爾夫處於畸形的發展態勢。中國高爾夫球場已達200餘個,但50%處在虧損狀態,中國一個18洞球場的投資成本平均為1.53億元。有專家指出,現時中國的高爾夫球場已成了燒鈔票的機器。

在國外,高爾夫球運動向來都是一項健康的戶外活動,不少接待客戶,應酬上司,朋友聚會等場合都可以在高爾夫球場上進行。可相當遺憾的是,在中國的國情背後,高爾夫旅遊市場尚未成型,催生過快的大趨勢已引致盲目性的圈地狂潮與畸形高消費。目前,在球會抱怨“生意難做,經營虧損”的同時,消費者卻抱怨“門檻太高,消費不起”。

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新成立的高爾夫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中國的各大城市內,高爾夫運動在中國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據《世界經理人》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在2003年,中國高爾夫球場已達200餘個,但50%處在虧損狀態,將近一半球場其實是在“擺闊”。

在馬來西亞,高爾夫雖然屬於中上階層的運動。但與中國相比,在馬來西亞打高爾夫球仍算非常便宜的,價格同中國的相比,還要便宜近三倍。平日打一場球約人民幣200元,節假日是人民幣300元左右。由於消費水平在中檔次,月薪在3000馬幣左右就可以抽出一部分預算去打高爾夫了,所以在馬來西亞,一般經理人員和行政人員都有很強的高爾夫商務意識。

對比中馬兩國的高爾夫球消費,目前中國的高爾夫處於初級階段往上走的時期。除了客源缺乏使球場的成本顯得愈發昂貴,地價成本亦造成國內打球貴的最大原因。 “西方發達國家的球場、球會經營管理的主要理念是把高爾夫球運動普通化;但國內普遍實行的會籍經營模式,使打高爾夫球成了名副其實的貴族運動。一張會員年卡價格從數萬到數十萬不等,大多數高爾夫球場的出價讓一般工薪階層難以消費,這使中國的高球發展和高球人口的增長受到限制。

其實,高爾夫旅游隨著打高爾夫人口的增加,是必然的服務產品,而且這個市場會越來越大,與其他旅游產品不同的是,高爾夫旅游主題非常突出,是運動型的旅游題材,而且鎖定的是消費能力強的人群,市場前景大。只要掌握好高爾夫球產業市場這一誘人的奶酪,將可成為中國旅游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亮點。

以大馬為例,由於高爾夫運動在馬來西亞發展較早,20世紀40年代的英屬殖民地期間,一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加上這裏氣候一年四季宜人,沒有冬天,特別適合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目前大馬擁有256個高球球場,比亞洲目前第二大市場──韓國更多,由於當地的球場收費便宜,質素高,高爾夫運動趨向普及化,這裏已成為不少亞洲國家眼中的高爾夫旅游國。

除了不少駐當地的跨國公司會組織一些常規的高爾夫球賽,和客戶聯絡感情外。在臺灣、韓國和日本等地也有公司每年組織幾次的商務高爾夫旅游,讓客戶與員工免費參加高球聯誼比賽,使商務圈更穩定。據悉,在大馬組織一場具有規模的企業高爾夫球賽,包括打球費用、獎品費用、餐費等大概需要3至5萬馬幣左右,是各大公司展開公關事務和市場營銷的一大舞臺。

目前,中國高爾夫旅游市場可謂基本成熟,高爾夫產業也初步形成,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非常重要,而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正面臨高爾夫這個高端人群的挑戰,不過由於高爾夫市場處於畸形的發展,旅游產品配套仍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

“現時中國高爾夫球場達到200餘個。中國高爾夫球場建設每年將以20至30%的速度遞增。但在國內的現實情況,打球的只有幾種人,老闆階層(大、中型國、私企),小老闆階層(個體私營者小老闆)、幹部一族(真正體會到高球樂趣的國家事業單位人士)、“專業戶”(那些整天泡在球場的,以賭會友者)和外國人(高爾夫商務旅游為多),除以上人等,餘下已沒多少的普及對象,高昂的高爾夫球收費是一個大問題,客源不足已成制約這些高爾夫球場盈利發展的瓶頸。” 有業內人士對中國高爾夫發展的現狀表示出極大憂慮。

據瞭解,由於中國的球會球場目前還普遍實行“會籍”經營模式,打高球動輒就得好幾萬,成了名副其實的貴族運動,一道無形的屏障就這樣麼了起來,把大部分愛好者擋在了高球門外,更多的高爾夫球愛好者只能在練習場體驗揮杆的樂趣,而不能進入綠草如茵的球場。在廣東,有60多個高爾夫球場,但平均利用率還不到 60%。不少消費者都抱怨“門檻太高,消費不起”, 高昂的高爾夫球收費在國內形成一股惡性循環。

對於中國現有高爾夫球場百分之五十呈虧損狀態,有地方政府卻還是積極興建的做法。有學者批判道,“中國的經濟雖然在持續發展,但還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換句話說,就是可以時常玩“高爾夫”消遣的人物,也會較發達國家少很多。大量“開發”、建設“高爾夫”,顯然是違背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體育事業發展” 的規律,不是建立在中國國情實際基礎上的明智之舉。“

然而事實也證明,中國一個18洞球場的投資成本平均為1.53億元,一塊高爾夫球場一般需要購買1200畝左右的用地,加上場地建設費、會館建設費、球場維修費等差不多需要3億元人民幣,大部分的球場每年收支都難以達到平衡。就上海的高爾夫球場為例,靠會員的會費、打球費用和餐飲服務取得的主營收入,一年的營業額雖有1、2千萬,但球場每年的維修、保養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除去高額的土地稅、20%的營業稅和昂貴的設備費用,每年花商幾千萬的維護費不在話下。

另外,中國現時的高爾夫球會90%以上的技術、設備和人才都是依賴國外引進,無論在球場設計與建設、機器設備的采購,還是球場經營管理,都需要一筆龐大的經營費,這也導致中國國內球場經營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是國內200個球場在發展經營方面存在的大問題。

《亞洲高爾夫月刊》發行人斯賓塞‧羅賓森先生表示,“曾有中國的開發商想當然地認為,建一個高爾夫球場就像得到了一台印鈔票的機器,但是事實上,現時中國的高爾夫球場卻成了燒鈔票的機器。”目前,大部分高爾夫球場的利用既然處於半飽和虧損狀態,那為什麼開發商還是樂於建造高爾夫球場呢?有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亞洲時報在線下篇再詳述其中。(//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全美體育界百大影響人物  姚明甚於老虎伍茲
賓士高球賽艾波比贏得冠軍  伍茲第四
姚明客座華盛頓 火箭隊力挫奇才隊
朋友作梗情花難開 王敏德自曝曾深愛阿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