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波:《百年鬥志週刊》發行百期

楊銀波

標籤:

【大紀元12月30日訊】這紀念,在2003年1月19日創刊之初是未曾預料到的——我以為《百年鬥志週刊》會隨時夭折。如今第100期竟有10913份的發行量,或多或少屬於一種成就。它基本延續著我的初衷,在大量讀者反饋之中我已看到星火燎原。——題記

大約在今年初秋,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席宋永毅先生就邀請我到美國參加“信息時代的族群關系”會議,我因故婉拒之後,前些天與諸君一起看到了媒體報導的會議盛況記錄。近日,《議報》編輯張偉國先生特別來函,仍然希望我在這個時候談論幾個網絡媒體。拖到現在,我才說出這一番親身感觸的心得體會:互聯網在資訊轟炸的同時,確實給予了任何公民巨大的資訊傳播空間,若不加倍珍惜和運用,乃是極其可惜的資源浪費!

《百年鬥志週刊》創刊之前,我翻閱了不少民間網刊。包括兩部分:一是重慶、上海、北京、廣州、臺北的新聞類、社會類、政論類、法律類網刊;二是海外網刊,如《大參考》、《華夏文摘》、《民主通訊》、《隧道》、《新聞自由導報》、《華盛頓觀察週刊》、《中國勞工觀察》等。

大陸網刊之中,發行量最大的是財經類,如《古平》、《世紀財富黑馬郵件》;其次是娛樂類、情感類,如《GP激情影院郵報》、《寶貝酷報》、《哈哈快報》;再其次是新聞類、網絡類,如《報導中國》、《E網情深》、《E網無際》。在獨立思想言論領域,網刊能有上萬份發行量已經殊為不易,如《中國報導週刊》、《劍虹評論週刊》、《檳榔園文學書院報》一直堅持到現在,而《鷹翔》、《中國》則已經銷聲匿跡。

大陸傳媒一般同時配備網站、網刊,除以上少數民間網刊之外,其他民間網刊很難在讀者數量上與傳媒競爭。也正基於此,以上這些民間網刊的經驗智慧彌足珍貴。

第一,網刊的專業性。

《報導中國》主編紫瑞廬、《中國》主編時寒冰都是在傳媒裏面打滾多年的新聞專業人才,在編輯排版、篩選題材方面做得相當成功。無論是htm格式,或是txt格式,網刊出爐之時給讀者的整體感覺就非常平穩、堅實,而且網刊內容貼近時代,資訊來源具有公信力。這些網刊拒絕發行站點提供的排版模式,而是自己設計版面、欄目、字體、顏色等,並自創網站,盡量吸收第一手資訊,表達及時的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立場。

對此做得最為成功的是已發行370期的《中國報導週刊》。它已成為真正海納百川的大陸獨立網刊,人文、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歷史、國際、兩岸等綜合性內容無所不包,風格穩健,資訊豐富,堪稱中西文化交流撞擊的網絡平臺,幾乎達至目前大陸思想類獨立網刊之顛峰。其編輯方式與《新世紀》最為相似,其中的“個人專輯”欄目與《新世紀》的“諸子百家”欄目各有千秋,所涉人物不分體制內外,不論敏感與否,均予吸收。此媒體並非出自庸輩之手。

網絡是超級多媒體,足可利用任何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在一些前衛另類的地方,手機、數碼相機、DV機等已與網絡頑強地結合在一起。回顧歷史,從書籍、報刊、雜志、電影、幻燈、廣播、電視、CD、VCD、DVD、DVCD、光盤直到今日如此豐富多元的傳播手段——論壇、主頁、MSN社群、網站、網刊、博客、同學錄、同事錄、語音視頻、網絡電影、網絡電臺、網絡電視、MP3、RM、RA、RAM、WAM、MPEG、FLASH——,我們真的已經來到了幾十年前高人們所預言的信息時代。隨著硬體的更新簡化和軟件的開發升級,網絡所包含的可能性將更大。網刊應順應此潮流,在最容易被受眾接受、最有可能產生社會影響的期待下,跟進時代,不斷進行形式、內容、管理上的改革。

目前的網刊,主要是四種形式:一,到大型電子報網站注冊發行,讀者自願訂閱;二,自建網站、論壇等,配備網刊,在線注冊發行;三,博客主頁即成網刊;四,搜集郵件,建立郵件列表,再以大容量郵件、高效率服務器發送網刊。我屬於第一種。受讀者委託,為網刊容量和閱讀效果考慮,我採取的是最簡單的TXT編輯方式。在排版校對方面,大家請注意,《民主通訊》主編洪哲勝就很見功夫。起碼的文字觀感、顏色配對、欄目組織,以及再細心一些的文章段落格式編排,這些都是我與諸位網刊主編應當學習的。

第二,網刊的原創性。

能夠達到此目標者甚少。一些具有公眾影響力的網刊,從最開始以轉載為主轉變為以吸收首發稿件為主,雖然作者沒有任何酬勞,卻願意積極參與,《大參考》、《民主通訊》、《網路文摘》正在走向這個趨勢。也有一些網刊,屬於媒體配備功用,如《劍虹評論週刊》、《檳榔園文學書院報》,其內容便以來自其所屬網站的原創稿件居多。有稿酬的《議報》網站,配備《議報》網刊,是徹底的原創首發稿集中點。以上網刊,都已形成密集的社會稿源網絡,具有一般網刊所不具備的優勢。

一般網刊,並不擔當多大的社會責任,只供展現個性乃至嘩眾取寵之用,價值不大。一些發行量巨大的文學網刊,如《乘興走筆》,只是講究文采的隨筆集合。現在頗受喜愛的《天涯雜談網刊》,建立於博客主頁,整理論壇熱帖,基本是以點擊量、回復量作為編輯方針的。今年崛起的敢言網刊,如車宏年主編的《好望角》,《觀點》論壇(原《民主與自由》論壇)主辦的《觀點電子雜志》,因其內容的先鋒性質,是我看好的為數不多的網刊。原來任不寐主編的《不寐週刊》、楊支柱主編的《公民》,現在華中師範大學主辦的《思與文》,都堪稱是對網刊的可貴努力。

今年海外媒體的動作也給我很多體會。《議報》改版,更新欄目,配備了《議報論壇》;《民主中國》改版,廢除“月刊”模式,隨時對新稿進行滾動發表,形式類似於《觀察》;《民主通訊》改版,與《民主論壇》置於同一網站,並將三天之內的《民主通訊》目錄保留在同一頁面;《北京之春》改版,專門設置網站更新重要新聞事件和文章;《大紀元》專門將重大事件置於首頁頂端連續滾動;……這意味著,海外媒體的改革,都是以尊重新聞效率和公眾知情權為目標的。這種越來越細致的分化改革,將促使各媒體往各自專長的目標進步。

這些媒體,都已具有固定的作者群體,並不斷呈滾動式地吸收著新的作者和訊息源。媒體之間的合作,尤其是在作品的流通方面,越來越迅速。高效率的流通,促使高效率的生產,需求量和供應量得以增長,媒體就越來越具有生命力。一篇原創性作品,在意味著可能獲得報酬的同時,也意味著可能產生越來越大的社會影響。作品本身的瀏覽量、點擊量、轉載率、傳閱量,加之聲視媒體的報導、訪談、座談和公眾的持續關注,一股圍繞作品本身的強勁的資訊力量就可能對現實社會起到在過去難以想像的作用。誰能成功地掌握媒體角色,憑借他人無可代替的風格和實力來活躍於媒體,誰就可能成為資訊時代的領軍人物。這也是對所有網絡工作者的時代要求和機遇挑戰。

第三,網刊的優勢與劣勢。

創辦網刊極其簡易,但要辦出一份讓讀者求之若渴、具前瞻性的網刊,而且永遠堅持不懈,甚至還要被傳媒專業人才稱贊認同,卻十分艱難。我的個人嘗試,帶著兩個目標,也因此堅持兩個欄目——“同道之聲”、“楊銀波最新作品集”。“同道之聲”欄目,以引薦對於當今中國最具價值和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言論、新聞、人物為主,再推薦最真實、最動人的音樂、電影等,或者介紹一些我一直都很感興趣的東西,比如武術。整個網刊偏重於時政、新聞、社會、文化,對於重量級的政論文章更是大力推薦。許多被官方不喜卻在民間和海外都頗受尊重的人物,如郭羅基、劉軍寧、秦暉、茅于軾、王怡、餘傑、東海一梟等,都是“同道之聲”欄目最受歡迎的客人。

此外,讀者來函來稿,只要不涉及隱私或有所創見者,均予刊登。由此可見,《百年鬥志週刊》幾乎屬於“專欄性質”,不斷展現同道和自己,加深與各階層人士的溝通和交流,以達到聚集社會力量、表達社會關注的目標。其他我所見的網刊,如宋保卓的《2M 》不斷闡釋自我理念,乃是純粹的個人網刊;一些律師介紹法律法規和相關案例,並定時解答讀者的法律疑問,乃是普及法律的義務勞動場所。從這些傾向看開去,只要工作方向乃是面對公眾的一切人士、組織、媒體、企業、部門等,都值得自創網刊。例如,我曾經翻閱過的由直銷商主辦的幾份網刊,專門介紹直銷公司、直銷隊伍、直銷產品、直銷法律、直銷論文、直銷體會、國外經驗等,做得還頗為專業。

網刊,不但可以發表於任何網站、論壇等,還可以直接以電子郵件的“信”的格式傳達於讀者信箱之中。當具備龐大的發行量之後,倘若主編擅長資本運作、經營管理,甚至還可以同步印刷出版發行,如《互聯網週刊》即有可能成為其中一例。在越來越趨向於免費消費的網絡之中,總有一些水準極高的網刊成為公眾生活之必須,因此網媒轉型為贏利紙媒不是沒有可能。我知道有些網刊很著急,拿錢去買來包括數十萬個電子郵件的系統軟件,再利用網絡技術將其置於網刊發行名單之中,結果網刊受歡迎的程度與自己的期望成反比。道理很簡單,粗制濫造的網刊太多,往一條道上擠的網刊太多,媚俗者眾。真正具有道義擔當的網刊還太少,缺乏道德權威和知識權威。

即便是頗具道義的極少數網刊,也面臨著隨時可能到來的當局打擊手段。最常見的是當局通知電子報發行站點,停止報主發行權力,或者乾脆封鎖發行站點,攔截所發行的網刊。比較過分的是竊取報主用戶名和密碼,發行假網刊。最過分的就是拘捕網刊主編了。我常遇到的情況是,打不開發行站點,必須用代理手段打開,經常要等五六分鐘才能發行出去(有時點擊“發送”鍵十多次,仍然發不出去),有的讀者收不到網刊,來信向我抱怨,我自己的郵件中則常常顯示“發送失敗”。此網刊之劣勢,乃是由扭曲的網絡管理制度帶來的,激進的知識分子即使是努力實踐“虛擬出版自由”,也仍然得不到徹底表達,乃至受到威脅。

最後,談談我這100期的其他感受。

我比其他作家可能多了一點動力,因為我的文章不但會受到其他媒體讀者的監督,還會非常直接地面對《百年鬥志週刊》萬餘名讀者的監督。讀者當中有八十多歲的長者,有十五六歲的小姑娘,有政府官員,有異議人士,有單位組織,有孤獨民工……,如此復雜的群體,他們每一個人都相當具體形象,個性各異。雖然不過就是那麼萬余人的範圍,但那都是海內外、各省市、各階層、各領域懂中文的人,他們有兩萬多隻眼睛、一萬多個頭腦!無論他們是匆匆一閱,還是反復閱讀,這都是網刊之榮幸。所以我辦刊的原則是——“記住!要把讀者當人看!”

也是基於這個原則,下筆之前,我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真的是斟酌、斟酌、再斟酌,文章也因此越來越難產,對自己過去的文章越來越不滿意。草稿提綱未健全,胸中韜略未思定,絕不敲擊鍵盤,如同苦行僧一般告誡自己:楊銀波啊,你要真正做到問心無愧!即使是片言只語,你也要發自肺腑,力戒言不由衷或泛泛而談。不能打動自己的文字絕不要發表,連自己都質疑的判斷絕不要發表,應緊記一個作家的職守與超越,以及一個網刊主編的赤誠與堅持!

附:網刊發行站點之一
//sh.mail163.to/lb0530

═══════════════════════════════
簡介:楊銀波,原籍中國重慶,系中國大陸作家、社會活動者,國際筆會獨立中文作家筆會第一屆會員,主辦《百年鬥志週刊》。
郵件:yangyinbocoming@hotmail.com

──轉載自《議報》第178期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楊銀波:楊春光之妻蔡東梅訪談錄及其它
【專欄】楊銀波:酒後殺人
楊銀波:關注農民工的大陸非政府力量
楊銀波:19歲民工孫家利工傷調查記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