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邱顯明、翁聿煌採訪 記者張淑芳整理 ﹚現在的「畢業旅行」,早年叫作「」,兩者差別最大的就是一個坐車,一個靠雙腳走的遠遠的,在窮苦的年代,有的孩子還是打赤腳呢!
七十六歲張阿伯回憶起早年的畢業遠足,直說是當時最快樂的事,他說,1943年台灣尚是日治時期,從苗栗縣老田寮國民學校(現今的明德國小)畢業時,當時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校方基於學生安全理由,對舉辦畢業遠足相當謹慎,選定的遠足地點主要以學校附近及路況較好走的地點為主。
「行軍遠足」聽過嗎?來回二十多公里喲!現代孩子聽了恐怕要豎白旗,不如在家打電動算了。花蓮縣玉里國小退休教師曾霖炳說,當時他們辦的就是行軍遠足。有兩條路線,一南一北,北從玉里國小走到三民,約十二公里的路程來回,其間有一公里是小跑步;南則從玉里國小到長良再繞安通回到玉里,也是來回二十多公里。
累歸累,但曾霖炳說,同學們都很快樂,因為走不同的路,可以看沒看過的風景,又不必上課,有如「放牛吃草」!
他說,當時的遠足打赤腳,帶的便當用布巾包著,綁在腰際;家境好的帶有糖果,家境較差的,想到便當中的梅子,就口水直流。
再把時間拉回到廿年前,一位基隆市民郭凱逸回憶起國小的畢業旅行說,雖然只是基隆到台北市立圓山動物園的當天往返行程,但在當年的時空環境下,卻已經是非常特別的旅行。
郭凱逸表示,當時的圓山動物園,規模遠比現在的木柵動物園小,但園中的動物已經讓大家看不完。
郭凱逸認為,當時的社會經濟情況和現今難以相提並論,但大家的物質慾望單純,容易滿足,也容易快樂,直到今天拿著照片回憶,腦海中還會響起當年的歡笑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