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6日報導】–二零零四年中國大陸回顧與展望之六(中央社記者趙彥特稿)中國官方吹捧經濟成果的現象,在今年宏觀調控緊收後稍見收斂,但其實自滿同時卻也暴露因為「集富」與「集貧」造成的城鄉與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造成這些差異的癥結在於經濟政策失當,至於明年能否改善,端視「三農」與宏觀調控政策能否落實。
中國政府今年九月發佈的「中國人口與發展國家報告」稱,中國大陸農村「絕對貧困」人口至去年底仍有兩千九百萬人,城鎮有近兩千兩百四十八萬人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其中婦女和兒童佔較大比例。
今年七月,中國建設部長汪光燾在「全國村鎮建設工作會議」說,城鄉收入比已經達到五比一甚至六比一,比二十年前高出近三倍。
他坦承,長期重城輕鄉的政策正逐步顯現後果,而「三農」問題正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重大問題,至於城鄉差距大、發展不協調的問題當前仍然存在,而且有增大的趨勢。
汪光燾指出,一九八四年是中國城市與農村差距最小的年份,城鄉收入比是一點七四比一,而現在已經到了三點七比一,再加上對城市的福利補助等,實際差距已經達到五比一甚至六比一。
這個情況也被視為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兩位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莫理斯 (Mirrlees)與斯賓塞(Spence),今年十一月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就有如是看法。斯賓塞更直指,正在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將為中國帶來政治上的不穩定,為未來經濟投下變數。而許多分析認為,始作俑者正是中國當局及其制定的政策。
香港時事評論家柳三禪認為,中國政府剝奪農民、支持工業、實現工業化,長期實行所謂的「剪刀差」政策,低價收購農產品,高價向農村出售工業產品,使得農村無法休養生息,導致長期處於貧困狀態,許多農民種地一年,甚至賺不到養家糊口的口糧。
中國經濟學家茅於軾說,中國經濟改革二十五年來,為了搞經濟建設,全國的儲蓄,包括農民儲蓄都拿到城市裡,修高樓大廈、飛機場、高速公路等,農村的儲蓄沒有了,自然就沒法發展。
許多經濟界人士認為,中國大陸城鄉差距及貧富懸殊的局面,全是政府長期「扶商抑農」政策造成,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今年再三表示要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但是否奏效人盡皆知。
「中國人口與發展國家報告」聲稱,中國大陸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支出的扶貧資金,從一九九四年近九十八億元人民幣到去年增加到三百億元。不過,今年七月,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公室主任劉堅一番說詞卻讓人懷疑,扶貧的錢到底用到那兒了?
劉堅說,「去年我國未解決溫飽(依人均年收入六百三十七元人民幣以下為準)的貧困人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八十萬人」。扶貧輸血十餘年,為何絕對貧困人口仍居高不下?究其根本,不在於資金或扶貧的理念、效率,而在官場的本質。
有人譏諷說,中國每年因腐敗造成的經濟損失逾一兆元人民幣,按上述所謂的貧困標準,這筆錢足可讓三千萬貧困人口脫貧五十二年。
美國廣播電台報導,中國經濟發展引人矚目,但在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背後,貧困這個老問題又在悄悄抬頭,今年更是二十五年來首次貧困人數出現增加。
對照中共黨政財金單位、智庫揭示明年的經濟主軸,仍舊偏重工商業,農業依舊聊備一格,勉強有關且較突出者,只有計畫設置土地總監管單位,而這也讓人聯想到應與今年官方兼併土地,引發多起農民抗爭及數萬人上訪有關。
中國的農村幾乎等於貧窮者的大本營,執政者一味推出美其名為補貼、照養政策,但在貪腐問題及農鄉官員坐地為王等現象無法遏止的情況下,顯然還是無法切中時弊,展望中國社會能否保持穩定,也就不言可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