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養老院為華裔創造環境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2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謝心宇編譯)美聯社消息,吳珍(Jane Ngo)先是注意到93歲的母親阮梅(Mei Ruan)忘記了一些英文單詞。接著,即便幾步就到家門了,阮梅仍不記得自己住在哪裏。

吳珍想到要把多年前隨自己從中國來美的母親送到養老院,就滿心羞愧,但她知道自己再也無法照顧她。她在離家幾條街外,找到一個最能讓母親舒適的環境-「中國」:「到處都是中國電影、中國音樂,中國工作人員和她說話。她感覺像回到了中國。」 吳珍良心的不安因此可減輕了。

美中部療養中心是芝加哥地區越來越多的,將其居民按不同族裔聚集在一起的養老院之一。亞裔住一層樓,西班牙裔住一層,每個族裔都有自己的傳統食物、活動及一位講其母語的工作人員。在幾英哩之外,還有類似的專為波蘭裔、俄裔、印度裔及韓裔所設的養老院。

美國一直有照顧不同族裔或宗教的養老院,在外國出生的居民人數占全美第三的芝加哥,這種有針對性的養老院正變得更普遍和專業化。人口普查資料顯示,1999年到2000年間,在外國出生的美國人從近兩千萬增加到三千一百多萬,其中78%以上來自拉丁美洲和亞洲,在芝加哥大約有629,000人。

在一些文化中,養老院被視為精神病院或「等死的地方」;而有些文化中,養老院根本就不存在。這些移民會對不在家照顧老人感到非常罪惡。如果養老院可以吸引移民並使他們確信,他們將家人送到這裡並非是遺棄所愛的人,養老院無疑可以有更多商機。因此,一些地方為移民創造了他們習慣的生活環境。

伊利諾伊州長期看護機構的發言人卡菲諾(Kevin Kavanaugh)說,養老院經常與有特殊需求的居民打交道,對於他們來說,「美國是個大熔爐」的想法幾乎沒有甚麼意義。「一些患老年癡呆症的人也許根本不知道他們正生活在美國,而是生活在講自己母語的過去。我們需要提供可以對應他們的認知的項目。」

養老院注意不同人群的不同情況,如猶太老人會有大量關於大屠殺的記憶。要照顧不同族裔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如印度教在洗澡前不吃東西;有些韓國人不喝涼水,認為會生病,如果養老院只給他們冷水,他們可能會拒絕吃藥,因此造成生命危險。如果老人們不習慣吃他們的傳統食物,可能會停止進食。

卡菲諾說,移民仍較想在家自己照顧老人,但對那些離開了大家庭到美國的人,養老院也許是好的選擇。

吳珍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近70歲的她,要照顧老母尤其每天早晚的上下樓梯,使她精疲力盡。當她想到讓母親進養老院的決定,曾大哭-直到最近她帶94歲的母親回家過節。「她只待了一小時,就說『我想回養老院。』」吳珍微笑了,「她不想回家。」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張純如遺願  《南京大屠殺》拍成電影
紀念華裔移居皇后區40週年
薛信夫宣佈競選連任西溫莎市市長
「南京大屠殺」67週年暨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紀念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