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隨筆:當官無飯局

標籤:

【大紀元12月17日訊】BBC中文網記者蘇平
在英國,「當官的」很少有飯局,既收不著「紅包」,也搞不了「權力尋租」。

說起這番話,還是因為,今年早些時候,父母從大陸來英國住了三個月。某天吃晚飯時,媽媽突然問:「怎麼從來也不見有人請小林出去吃飯呢?」

小林是孩兒他爸,在大概相當於中國管招商投資、進出口業務的政府部門當差。改革開放後,此類部門在中國一度曾是「肥缺」。

從沒有飯局這個問題說起,我們探討了一番英國「官場」的一些規章慣例。

飯局與本事

父母首先講了一個在中國頗有市場的道理。一個男人,在官場或是商場「混」,總也沒人請吃飯,或是因為你這人實在無關緊要,或者是因為實在沒有人緣。

無關緊要,說明你手中無權;沒有人緣,等於沒有關係;手中無權、沒有關係,就辦不成事;辦不成事,就掙不到錢;掙不到錢,說明沒有本事。

因此,沒有飯局的男人=沒本事的男人。

生在米字旗下、長在英倫島的小林,聽完此話,眼睛瞪得很大,嘴上說著『interesting』,實際上卻是丈二和尚,根本就摸不著頭腦。

解釋工作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上述一條公式不僅牽扯到中國的經濟政策、政治體制,還涉及風俗民情、歷史淵源、商業傳統等方方面面。

然後,再耐心地告訴父母一方,在英國公共部門做事,特別是在政府機關當差,中午吃頓工作午餐、偶爾去個招待酒會的時候還是有的,但兩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的時候絕對沒有。

回家不回家?

偶爾有個把飯局,杯子、刀叉倒是換了無數次,吃到嘴裡的和在家裡燒的菜也沒有什麼兩樣。像中國人請客,動輒花費成千上萬、山珍海味吃了半天連名字都叫不上來的排場,在英國看不到。

前幾天,小林去赴一場有財政大臣布朗參加的晚宴。排場不小,又是禮服又是領結的,但吃的不過也就是魚和雞,回到家已是後半夜,腹中無底,靠兩片烤麵包充飢。

在中國和很多亞洲國家,還都有另外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八小時之外的應酬,雖然不是合同中規定的僱員的分內之事,但你要總是不去,老闆說不定就會將其提高到「敬業精神」的高度。

在英國,不說私人企業,在公共行業工作,八小時之外的時間屬於個人、屬於家庭。如何支配,權力掌握在員工個人手中。

不受請,並不能說明一個人不敬業。

聽完了這番解釋,父母稍稍放寬了些心,因為,沒有飯局的女婿並不一定就是一個沒本事的女婿。媽媽接著又說,其實沒有飯局更好。至少不用坐在在家裡胡思亂想,酒足飯飽之後他們還會幹些什麼?桑拿?按摩?三陪?四陪?

嗯,還是沒有飯局為好!

紅包與官倒

返回上文提到的那次晚宴。小林倒是沒有空著手回來。一隻包裝精美的禮品袋,令我先是「激動」了一番。打開一看,「失望至」。別說沒有Chanel No5了,連No17都沒有。細細數來,禮品袋中內容如下:沾糖爆米花一小桶;棉花糖一小桶;意大利香腸四條(鉛筆粗細,2英吋長)、撲克牌兩付、薯片兩包(每包之中也就有屈指可數的幾片)、記事條兩本。

其實,在英國「當官」,除了沒有飯局,和中國官場的另外一個區別是:也沒人送禮。別說買路的紅包了,就連上面提到的那種非常「不起眼」的商家贊助都不常見。

或許,個把飯局、三五瓶酒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更重要的一點,在於當官的是否利用手中的職權和便利謀取私利。與中國的同行相比,英國的體制決定了公務員們也沒有什麼拿「回扣」,搞「權力尋租」或者叫「官倒」,以各種手段發財的可能性。

用英語來解釋中國的「官倒」現象,三言兩語恐怕很難說清楚。哪位讀者如果有好的翻譯方法,還望不吝賜教。

套話與空子

沒人請吃、沒人送禮、當不上官倒,這和英國公務員有一套完整、具體、實用的行為守則分不開。

當然,英國的公務員守則中也少不了那些「不得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必須誠實正直」等一類套話,但守則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以具體的規定,堵死了漏洞,不給人留下「可乘之機」。

例如,守則詳細說明,公務員持有、或者即將獲得可能與本人工作部門利益衝突的公司股份必須首先請示上級;公務員不得利用借工作之便獲得的信息從事投機活動。

很少聽到英國有政府部門辦三產、盜賣物資或是「批文」的故事。英國政企分開、政府機構同物資、財產毫無關係,這樣的體制杜絕了滋生官倒的土壤。

有關收受禮品,公務員守則明確規定,不得接受與工作有關的個人或者組織贈送的禮品、酬金,不得接受與工作有關的個人或單位頻繁的宴請;即使不便謝卻,接受的禮品應立即匯報、交公處理。如此一來毫不留情,試圖收禮之人沒有多少迴旋餘地。

欲哭與欲笑?

小林沒有機會收「紅包」、搞「官倒」,雖然發不了財,但也不會有因為貪污腐敗丟掉飯碗或者鋃鐺入獄的可能。

媽媽有一天自言自語,要在中國,說不定會有客戶把孩子上私校的學費都交了?

聽完這番邏輯,我不知道是欲哭還是欲笑?(//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攝影天地】掛川花鳥園裡的鯨頭鸛
【攝影天地】紅葉飛舞見秋風
台北三峽滿月圓森林輕旅行
《音樂之聲》原型家庭後代合唱聖誕歌傳遞溫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