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陳蘇12月28日報導)美中台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在過去一年裡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有關專家認為,雖然美中雙方加強了對台的共識,但是這種共識與合作是有限度的,需要隨著台灣追求本土認同的趨勢與時俱進。
*鄭端耀:美對台信任度大打折扣*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鄭端耀教授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過去一年來由於台灣舉行了兩次選舉–3月份的總統大選和11月的立法院選舉,台灣政壇人物傾巢而出,發表了不少火辣辣競選語言,提出了不少敏感議題。比如選舉綁公投,修憲制憲、更改黨徽國徽,為台灣外館與國營企業去中國化正名等等。
鄭端耀說,台灣追求本土認同的發展趨勢更加明顯,這加大了大陸對台灣的憂慮和猜忌,同時也令美國對台灣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台灣方面有關台獨的訴求不僅是他們所謂的長遠政治目標,也是競選手段,在現實的考量和意識形態的作用之下,美國原本希望(台灣)淡化,但台灣選舉異常激烈,訴求越來越高,議題越來越敏感,對大陸形成的刺激也越來越強,美國開始擔心和不安起來。」
*王維正:中國試圖聯美制台*
美國裡士滿大學的政治學教授王維正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在過去一年裡人們不斷聽到華盛頓聲色懼厲地訓斥台灣,如布什總統向中國總理溫家寶表示反對台灣單方面改變現狀,鮑威爾國務卿反覆強調台灣不是主權國家等。王維正說,台灣政客由於選舉需要發出的語言和行動,原本是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追求自我認同,但是美國把這種陣痛當成是向台灣獨立的法理方向邁進,於是美國出於預防外交的考慮,現在公開化了原本私下裡對台灣發出的不要動作太快的勸阻。
王維正說,這讓中國感到,依靠美國約束台灣的政策已經初見成效:「過去都是北京自己跳出來文攻武赫,結果效果都是適得其反。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發覺,要到達台北的最佳的捷徑是經過華盛頓。華盛頓講話越來越多地向北京方面傾斜。」
儘管中國大陸聯美制台、聯美防獨的政策已經實行了兩年,但隨著大陸對台無力感的加深,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的鄭端耀教授認為,在過去一年裡中國看起來更加公開地依靠美國對台的制約力,他以最近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反對台灣的中國正名活動為例說:「那時候有記者問北京,北京說,華盛頓已經不是講得很清楚了嗎?你們不要問我,你們只要聽美國人怎麼說就行了。」
*蘇浩:美中加強了共識*
但是中國外交學院外交系教授蘇浩否認中國在台灣問題上依賴美國的制約力,他說,這是因為中國瞭解到,台灣不可能完全接受美國方面施加的壓力:「從理念的角度來說,大陸可能更多地傾向於依靠我們自己的方式來處理台灣問題,也就是說,不是寄希望於依賴或通過美國來處理台灣問題。我倒覺得中國大陸對美國向台灣施加壓力的局限性看得更明顯了。」
蘇浩教授認為,美中兩國過去一年裡在台灣問題上最顯著的特點是雙方取得了更深的共識。他說,美中兩國更加明確地認識到台獨對地區安全的威脅,特別是美國方面:「由於台灣海峽形勢的變化,導致美國不得不相應做出一些反應。因為美國政策的基本點是維持台海兩岸現狀,維持台海兩岸和平。如果兩岸安全形勢出現一種危機和挑戰的話,美國方面當然要降低危機狀況。從這個角度上看,美國對台行為有了一些變化。」
*王維正:美中無法阻止台灣*
來自台灣的美國裡士滿大學王維正教授說,美中對台的所謂共識就是,他們都希望台灣在法理台獨方面不要走得太快,都希望用一個過時的框架來框住台灣急速發展的民主進程,但他們都不是主角,主角是台灣。王維正說,兩個配角固然強大,但根本無法用一個舊的框架來框住台灣這個主角的發展,都不能阻止台灣追求國家認同、追求國際參與的趨勢。他認為美中所謂的對台共識應當與時俱進,趕上台灣民主化進程的步伐:「台灣現在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民主,華盛頓與北京在1972年上海公報得到的共識基本沒有台灣的參與,那是個30年前的架構,當時就已經與現狀不符。現在用一個30年前的架構來框住台灣的話,就顯現出台灣走得要比北京和華盛頓政策要快得多。」
王維正教授說,美中對台共識與合作其實是有限的。北京反覆重申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國勢力的干涉。他說,現在看起來北京希望外國干預,但這種干預必須是朝著有利北京的方向,這也就注定了這種共識與合作的局限性。
另外王維正教授還對他所說的北京無視台灣現實的問題表示了擔憂。 他說,泛藍陣營11月份取得立委選舉的勝利有可能會讓北京政府得出錯誤結論,以為美中聯手制台的政策奏效,以為陳水扁的民進黨不過是過眼雲煙。王維正希望北京能夠認識到台灣不會再出現公開支持兩岸統一的政治勢力這一政治現實,並調整對台政策。(//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