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衛泳美國新澤西報導) 在12月12日由《大紀元時報》新澤西分社、新澤西時事文化協會和新唐人電視台等聯合主辦的新澤西《九評共產黨》研討會上,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女士發表了專題演講。以下是她的演講全文。
一、中國經濟發展表象下的厚重陰影
這是個很大的題目。中共自己至今還在講一句話「要完成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革命黨當然是「破」,執政黨是「立」,這句自我總結就說明中共目前還在「破」的階段,即使有「立」也是「破在其中」。對1978年以前的經濟成就,中共自己也說了「國民經濟陷入崩潰邊緣」,對於此後的經濟成就,則褒貶不一,關於成績方面,中國的報紙媒體與所有的機構都在稱讚,但有時候冒出來的一些數據還是挺能說明這成就後面拖著的長長陰影,這個陰影第一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到底是誰,第二就是中國的經濟到底可不可以持續發展。
一條資料是,1958至2001年中國投資項目失誤率接近總投資項目的50%,而這些投資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決策失誤。這恐怕是全世界最高的投資失誤紀錄了,從中國目前政府與經濟的關係來看,這種失誤短期內還不會結束。
另一條資料是國家環保總局局長曲格平在一次會議上披露的,即中國從90年代中期以來,每年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占GDP總額的8%。中國現在確實成為世界工廠,但成為世界工廠的代價卻是中國勞工極為低廉的工資與巨大的環境成本。
貪污腐敗造成的損失也有一個數據,從1998年以來,每年因各種貪污腐敗造成的損失占GDP總量的13-16%;
中國的GDP增長速度如此之快,到底是什麼在支撐中國經濟的發展呢?有人算了一個數,據北師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估計,目前在中國淹沒到「性產業」這一溝絕望死水中的賣淫女不少於500萬人,如果每個人帶動三個輔助就業人員,則中國「性產業」從業人員約達2,000萬人,為中國經濟所作的貢獻(直接與間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1%-12.8%。
在改革中利益受損最大的群體是農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本來是一場道道地地的農民革命,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生活狀況,幾乎是全世界最悲慘的。毛時代的農民就不要說了,連自由遷徙的權利都沒有。我看過一個調查報告,談到當年三年大飢荒時期,民兵守著路口,不准農民外出逃荒,硬是在農村活活餓死。改革以後雖然可以到城市裡打工,但工資之低,待遇之悲慘,也是有數據可以說明的。而礦難頻發只是其中一個縮影,近兩年幾乎每週都要發生一起大規模礦難。僅據官方承認的死亡人數,今年前9個月就有4,100多人死亡。中國國內網民蒐集資料比較後總結:今年中國礦難死亡人數,是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人數的4倍;中國每百萬噸煤的礦工死亡率為4.17,是美國的100倍,南非的30倍,甚至是中國人印象中「比較落後」的印度的10倍。
最大的痛苦還在於,中國農民甚至連申訴的權利都沒有。過去我們總拿拉美化來做例子,希望中國不要走上那條路。但仔細一想,巴西的農民還可以成立一個組織,叫做無地農民組織,這個組織可以合法活動,可以散發小冊子,教導農民如何反抗,在中國,哪有人敢成立這樣的組織?早就被以陰謀顛覆政府罪抓進監獄裡了。
此外還有失業率的居高不下,8,000萬失去土地的農民與將近2億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城市裡的退休職工日子也不好過,今年11月社會勞動保障部公佈的數據是政府積欠職工社會養老金6000億元。
有人說,貪污腐敗不要緊,反正貪官們拿了錢也會留在國內。但事實是貪官們拿了錢以後就移居國外,11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頒布一項讓海內外大跌眼鏡的新規定,這一規定名為《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售付匯管理暫行規定》,其主要內容是允許大陸居民在移居海外時攜帶個人財產出境,並且對轉移出境的財產不設上限。
中國的外逃資本到底有多少?就連中國政府各部門也各有一套說法。1995年以前的外逃資本數字,有個比較統一的說法:自1985年以來的直到1995年,資本外逃占外債增長比例超過 50%,已成為世界上僅次於委內瑞拉、墨西哥與阿根廷的第四大資本外逃國。但到了2000年以後,則各種數據紛呈,數據的發佈者且都是政府機構或官方媒體,令人無從知曉何者為真。
筆者曾蒐集中國媒體報導的有關數據資料,結果如下:
2003年,《半月談》6月上半月刊統計說,中國共有至少4,000名貪官攜款50億美元外逃。據本人核查,這條數據源自於新華社北京2001年1月18日電傳,當時許多報紙摘引了這條最「權威」的消息,筆者自己也曾引用。
去年國外網站曾廣泛流傳一條消息,2003年上半年這短短6個月內,內地外逃黨員幹部高達8,000多名,具體攜款數目不詳。據核查,此消息源自2004年2月4日香港《文匯報》。
今年7月23日《法制晚報》報導說,國家公安部在5月份召開的新聞發會上公佈,目前中國尚有外逃的經濟犯罪嫌疑人500多人,涉案金額700多億元人民幣; 8月16日《法制晚報》報導說,據商務部首次披露的數字顯示:中國目前尚有4,000多名貪官外逃,共捲走資金高達500億美元。
這些數字無論是外逃貪官人數(500人與8000人),還是外逃資金數目(50億美元與500億美元),都因差距太大,讓人無法判斷何者才接近真實。
關於資本外逃的種種危害性,其實早有公論,何況中國的資本外逃還牽涉到大量貪污腐敗案件在內。那麼在此情況下,中國政府為何還要為外移資金大開綠燈?
在當今中國社會中,什麼樣的人才需要挾帶大量資產移民外國?換言之,中國政府允許攜資出境究竟對誰有利?
按照一般情況,移民發達國家的主要管道無非是通過出國求學在國外謀職定居,或是未成年子女依親移民。在這兩種情況下,移民者本人都無財產積累,自然也無大量向國外轉移財產之需要。很明顯,中國開放移民資產轉移並非滿足正常移民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急於轉移大筆資產的「成功人士」之需要。已有資料均證明,真正熱衷於攜產移民出國定居的「成功人士」無非是兩類,各級官員和通過權錢交易撈了大筆財富的企業家。這兩類人竟然願意放棄自己作為「社會中堅」的上層地位,甘願移民他國做邊緣人士,實與他們對中國未來的預期有關。如果這兩類人普遍希望攜產移民出國定居,那就說明他們已經判斷出「沉船」徵兆,而要率先「棄船」而逃了。
中國官員積累的巨額金錢大多都是通過非法途徑聚斂而來。如今中國政府為權貴們攜產移民大開方便之門,意味著中國當局所有關於反腐敗的口號均成掩人耳目的騙局。中國人民銀行頒布《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售付匯管理暫行規定》,其真實原因是各級官員和企業家通過「內部遊說」再次「俘獲國家」,成功地讓中央政府撤除資本外移的任何屏障。這一規定無異於一紙「財產自由轉移令」,中國官僚群體「棄船」逃走的隊伍正在迅速擴大。
二、胡溫新政兩年的成就:
要盤點胡錦濤的執政成績,當然先得盤點其接手時的「家底」。無需做太多的類比,只須列舉三組主要數據,一是財政赤字,這關係到政府財力;二是國家綜合負債率,這關係到政府財力來源、安撫社會成員的能力等;三是犯罪案件有多少。
胡錦濤接手時的「家底」如下:
巨大的財政赤字:2001年財政赤字高達2,598億。
國家綜合負債率:中國「國(家財)富帳戶」上包括國債、社會保障資金缺口、不良資產撇帳損失、基層財政赤字等在內的負債方大約有13-15萬億;而包括外匯儲備、國有資產、土地和礦產等自然資源等在內的資產方約10萬億。綜合負債率約為130-150%。
2001年審結各類犯罪案件(嚴重刑事犯罪、黑社會組織犯罪與涉槍涉爆犯罪,後一項指持槍行兇與用炸藥等實施犯罪)351,966件;此外還判處摧殘婦女兒童犯罪分子44,387人(見2002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在此須說明,審結案件與後面的立案數目並非同一統計口徑,但從立案數目之多還是可以看出社會治安狀況之惡化。
胡錦濤從江澤民手裡「接盤」兩年的治績,只需要列舉近日從中國媒體上蒐集來的一串數據:
2002年及2003年財政赤字連續兩年達到3,198億元,創下了1949年以來的兩個並列的高峰。財政赤字占GDP比例為2.9%,迫近3%的國際警戒線。
2003年,國債發行第一次超過6,000億元,高達6,283億元。社會養老保險金的缺口則高達6,000億元。這兩項是構成「國富帳戶」負債方的主要項目,而國有資產、土地與礦產等資產只會比兩年前更少,由此可以推斷,國家綜合負債率只會比兩年前更高。
2003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立刑事案件4,394,000起,與2002年基本持平。上半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立刑事案件2,081,000萬起,比去年同期上升9.9%。第三季度全國公安機關共立刑事案件1,191,000萬起(以上均據中國國家公安部通報)。如果加上第四季度,總量不會比前兩年低。據總部設在羅馬的「禁止屠殺兄弟」12月3日發佈的報告指出,中國去年執行的死刑案件占全世界將近百分之九十,至少有五千人遭到處決(美聯社12月4日電)。
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胡溫新政」兩年以來,中國情況朝向更惡化方向發展。還有一些問題雖然不是胡執政這兩年產生的新問題,但卻比江澤民執政時期更為惡化,如性產業的氾濫,據北師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估計,目前在中國淹沒到「性產業」這一溝絕望死水中的賣淫女不少於500萬人,如果每個人帶動三個輔助就業人員,則中國「性產業」從業人員約達2,000萬人,為中國經濟所作的貢獻(直接與間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1%-12.8%。此外還有失業率的居高不下,8,000萬失去土地的農民與將近2億的農村剩餘勞動力。
中國人的生活壓力之大,只要看看自殺率有多高就知道:每年有28.7萬中國人自殺死亡。至於自殺未遂的數字,中國衛生部稱是200萬。但按世界衛生組織的推算,自殺未遂的人數起碼是自殺死亡人數的十倍,按自殺的人數來推算,應為280萬。
這種只為少數權貴利益考慮的經濟政策,已經超過了世界上所有的「極右」政府。極右的經濟政策與極左的思想文化政策,成為今天中國奇特的政治生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