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專題報導
近年來在台灣深海生物研究界有位不可或缺的超級幫手,他雖只有小學學歷,卻靠著「教授級」的高超捕魚技術和熱心助人的個性,屢屢抓到全球和台灣文獻前所未見的新種深海魚和蝦蟹,不但已協助九位研究生拿到碩士學位,更讓台灣深海魚的紀錄種類倍增!他就是宜蘭大溪漁港的船長陳丁木。
陳丁木和深海生物學界的緣份始於九年前,當年還是研究助理的海洋大學海洋生物所博士生吳書和,為了解台灣尚未成功在平地養活深海動物的關鍵,到台灣各地漁港探詢有無船長能幫他抓深海蝦蟹來養,但幾乎所有從事深海捕撈的漁民都澆他冷水,答案均是「不可能」。
吳書和穿梭漁港中詢問,終於在宜蘭大溪漁港遇見唯一肯和他進一步討論的陳丁木船長,「在我接觸過的三、四十個船長中,陳丁木是最有求知欲的一位!」透過跟研究生的對話,陳丁木展開了他協助深海魚研究的超級幫手之路。
陳丁木常會向跟他合作的研究生問海洋生物的問題,例如為何有些螃蟹只有六隻腳,外型不像鯊魚但皮膚摸起來很像鯊魚的魚到底算不算鯊魚,還有種深海章魚看起來很像果凍,一般漁民常將牠當成水母,但陳丁木卻細膩觀察到牠具有章魚般的放射性吸盤。
吳書和形容,經過這麼多的研究生跟他交流,陳丁木對龜山島海域生物多樣性的掌握,已比剛進研究所的研究生還要了解。
在台灣海域,水深兩百米以下就屬於深海範疇,一般從事深海底拖式捕撈的漁船作業深度約為三、四百米,陳丁木駕駛的「金名隆」號卻能捕撈到五、六百米以下,風平浪靜時還能延伸至七、八百米,因此特別能捕撈到前所未見的深海怪魚和蝦蟹。
十五歲就開始捕魚的陳丁木說,因為他從龜山島出身,龜山島沒有田,只能靠捕魚養活自己,在海上再大的困境都要想辦法克服,也就比本島漁民更了解海況。
目前已有八種世界首見的新種深海魚標本來源出自陳丁木,包括兩種深海鼠尾鱈和六種深海鮟,屬於台灣新紀錄種的深海魚和深海甲殼動物加起來更超過五十種。
最令研究生嘆服的,是陳丁木「可跟超人比擬」的眼力,曾多次跟陳丁木一同出海的吳書和說,船板上躺滿一大堆魚蝦,陳丁木竟能很快地從中挑出只有零點五公分大的抱卵蜘蛛蟹給他,並指這隻以前沒看過、可能是台灣新種。「那隻蜘蛛蟹身上的絨毛黏滿了海底碎屑,我回實驗室小心翼翼洗很久,又在顯微鏡下看,才證實真是台灣第一次發現的日本磯蟹!」
九年來,受惠陳丁木協助的學子超過廿人,畢業論文的研究材料主要靠陳丁木提供的有九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邵廣昭所指導的研究生,只要是作深海生物研究,或多或少都受過陳丁木的協助,又以台大動物所博士生邱美倫和海洋大學養殖研究所碩士何宣慶跟他合作最密切。
為了幫這些研究生挑選和保留「深海怪魚」,多少會耽擱漁船的作業時間,學生們想給陳丁木一些金錢補償,但都被他拒收,陳丁木認為幫學生挑怪魚只是舉手之勞,而且「他們就像我弟妹一樣,看他們發表世界新種魚和順利畢業,我也很有成就感啦!」(//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