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枝與槍 阿拉法特的宿命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11月12日訊】(自由時報陳成良編譯報導)「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裡,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手中落下。」這是阿拉法特一九七四年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的名言。

阿拉法特集政治家、恐怖分子、獨裁者、和平締造者等多種身份於一身,畢生毀譽參半,巴人視他為國父,卻被以色列視為滿手血腥的恐怖組織首腦,欲除之而後快。

阿拉法特出生於一九二九年8月4日,出生地官方說法是耶路撒冷,但實際上應是開羅。一九四八年,年僅十八歲的阿拉法特參加阿拉伯各國對抗以色列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一九五八年,他創立「法塔」(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 ),展開漫長而遙遠的建國之路。一九六九年2月,身高一五七公分的阿拉法特以法塔領袖身分主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 ),正式被推選為巴解主席。

擔任巴解主席的阿拉法特此後飽嚐顛沛流離之苦,巴解組織最初以約旦為根據地,但在一九七○年發生「黑色9月」事件後,被已故的約旦國王候塞因派軍驅逐出境。

隨後幾年,來自不同派系的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策動了多起震驚世界的劫機、炸彈攻擊和暗殺事件,其中包括一九七二年在慕尼黑奧運選手村殺害十一名以色列選手。阿拉法特到底是否參與了這些襲擊,至今仍然是個謎。

阿拉法特離開約旦後將巴解移師到黎巴嫩,但現在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沙龍於一九八二年率軍攻入黎巴嫩,迫使阿拉法特流亡突尼西亞。

由於軍事上的籌碼漸失,巴人於一九八七年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發動第一次的反以抗暴又引起反彈,阿拉法特被迫開始和以色列談判。他於一九八八年宣佈放棄恐怖主義,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美國因此解除實施十三年之久不與巴解打交道的禁令。在一九八八年以前,阿拉法特的名字在國際間被認為是個恐怖組織的首腦和代言人。

蘇聯的瓦解令阿拉法特失去奧援。一九九○年,他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支持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此舉使他失去西方與阿拉伯國家的支持。

國際支持的流失使阿拉法特開始尋求妥協。一九九三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簽署奧斯陸和平協議,同年7月,阿拉法特終於回到巴人的土地。這一年他與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拉賓、外長裴瑞斯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和平在一九九五年11月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身亡後開始變調。

2000年7月,當時美國總統克林頓曾邀請阿拉法特與以國總理巴拉克前往大衛營談判,卻告無功。兩個月後,便爆發第二次的巴人暴亂,自此以色列一再指責阿拉法特是恐怖主義的幕後主使,停止與他之間所有對話,還放話不惜取他性命。阿拉法特在死前的近三年期間形同被囚禁在朗阿拉的住所。

阿拉法特帶著未能實現建國宏願的遺恨辭世,他一生最大的錯誤,可能是拒絕克林頓卸任前於2000年12月提出、已滿足阿拉法特四十年來大部分奮鬥目標的以巴和平協議,錯失了巴人建國良機。克林頓認為,阿拉法特這個「大錯」導致鷹派的沙龍當選以國總理,讓以巴和平進程倒退數年,巴人建國之夢更加遙不可及。

阿拉法特一生躲過數十次暗殺和劫難,每次都化險為夷,幾次重病也未能奪走他的性命。他幾乎比所有死對頭長命,甚至一九九二年搭機在利比亞的沙漠失事還大難不死,有「九命怪貓」之稱,但這次終究天命難違,結束傳奇且富爭議的一生。

相關新聞
阿拉法特病逝中東和談可能重啟  大和解仍遙遠
阿拉法特有生之年未能完成夢想
埃及籌備阿拉法特葬禮 宣佈展開三天哀悼期
以軍在約旦河西岸實施全面安全警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