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凱輪F1車隊2004日本大獎賽前瞻

標籤:

【大紀元10月7日訊】邁凱輪F1車隊(West McLaren Mercedes)來到鈴鹿,參加2004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倒數第二場比賽-日本大獎賽。週一動身前往日本前,車隊在中國賽後留在上海,為鈴鹿備車。

這條形如8字的賽道位於東京西南部,在60年代早期作為一條試車道建造使用。

庫塔(DAVID COULTHARD)
「中國大獎賽後,我到泰國待了兩天,然後前往日本。這讓我在同日本相似的環境下繼續訓練計劃。鈴鹿是條很棒的賽道,的確是個挑戰。它是條技術型賽道,特徵和斯帕相近,長度在賽歷上排第二。由於它的特性,車手可以跑出流暢的節奏,要想獲得快的圈速,賽車的平衡尤其重要。在鈴鹿制動幅度也很輕柔,因為大多數彎道都以高速通過,只需輕輕制動,或略微鬆開油門,所以沒有很多大力制動區,不像我們在蒙扎或蒙特利爾那樣。」

雷克南(KIMI RAIKKONEN)
「就像其他許多車手,我一直喜歡日本大獎賽。在賽道上駕駛很興奮,氣氛總是很活躍,觀眾們太狂熱了!鈴鹿賽道有一些不同的高和低速的寬彎和窄彎。它們包括一些傳奇彎道如Spoon,S復合彎以及130R,跑起來很棒。賽道本身對車手和賽車的體能要求都很高。而且,超車困難,最後一個急彎也許是個最好的超車機會。希望我們能和在中國一樣,再進行一場精彩的比賽。賽車的操控還是良好,感覺很快,因此我盼望著在鈴鹿駕駛它,在賽道的好彎中盡顯其能。如能為邁凱輪F1車隊再奪得兩次積極的成績來結束賽季就太好了。」

有用數據

馬丁.惠特馬什(MARTIN WHITMARSH), 邁凱輪F1車隊首席執行官
「鈴鹿適合我們的技術組合,兩名車手在賽道上都能顯示出好的速度。猶如以往,我們爭取在日本奪冠,本賽季還有寶貴的積分尚待我們去獲取,整支車隊正努力工作,持續我們當前的勢頭去爭取實現這個目標。上周在傑雷茲賽道的測試中,伍爾茲和德拉羅薩跑完了2121公里,包括為日本站作設定和輪胎測試工作。為了在鈴鹿賽道上達到所需的高的彎速,同時確保在直道上也保持快速,就要採用中等下壓力。賽道需要高速穩定性,表面很磨損,很磨耗輪胎。邁凱輪F1車隊以往在鈴鹿有過輝煌,慶賀車隊歷史上的重要時刻,希望我們本週末能再添榮耀。」

羅伯特.豪格(NORBERT HAUG), 梅塞德斯-奔馳汽車運動公司副董事長
「鈴鹿是繼斯帕賽道後,賽歷上第二長的賽道。車手們認為它如比利時賽場一般,是一個大挑戰,也很喜愛它。第一部分的上坡S彎對車手,賽車和輪胎而言要求都很高,賽道其餘部分也很棘手,車手總是必須達到一種駕駛碩士學位的水平。賽道一圈的60%以上要用全速來跑,日本大獎賽的賽道是對引擎要求很高的賽道之一。根據我們在斯帕和上海比賽的經驗,我們需要為鈴鹿準備一套有競爭力的技術組合,並要繼續上幾場比賽的好趨勢。」

庫塔講解鈴鹿賽道競技技巧:

沿著鈴鹿的下坡直道加速,用七檔達到時速195英里/312公里,然後稍微減檔到五檔,通過第一個快彎。時速只需降到162英里/260公里。賽道繼續向右彎曲,用三檔時速95英里/153公里過第二個更狹窄的彎。短暫加油達到時速153英里/245公里,來到蛇形區。賽道呈左-右-左-右扭曲,用四檔通過這個復合區。開始時,時速在130英里/210公里,到最後的右彎時,時速降到86英里/140公里。接下來是具挑戰性的Dunlop長左彎。用時速135英里/217公里通過,Dunlop入口很顛簸不平,出口則平滑。接下來的直道,用七檔達到180英里/290公里,衝向Degner彎。這個雙右拐彎的第一部分用四檔,時速115英里/185公里通過,然後輕輕制動來到更狹窄的彎九,用二檔時速75英里/120公里通過。前面是一條短直道,以五檔時速160英里/225公里從橋下飛馳而過,賽道略向右拐,通往起伏的髮夾彎。大力制動,一檔時速降到40英里/64公里,通過這個180度左彎。出彎加速,通過長長的彎十二,賽道開始往右擴展。用七檔時速達到185英里/297公里,然後制動通過雙峰點Spoon彎。用四檔時速112英里/180公里進入第一個左彎。繞彎時,速度稍微提升,然後輕輕制動,三檔時速降到87英里/140公里,通過第二個峰點。保持好的動量通過Spoon彎很重要,因為出彎就上賽道最長的直道。提檔加油,用七檔時速195英里/312公里跨越下面的賽道,衝向130R。衝過或稍稍變檔通過這個左向快彎,時速保持在170英里/275公里。另一條直道通往Casino三角急彎。然後通過一條右向長彎,回到起始直道上。

邁凱輪車隊官方網站地址為:

www.mclaren.cn
www.mclaren.com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程叢夫將駕駛邁凱輪F1賽車
程叢夫駕駛邁凱輪F1賽車
邁凱輪F1車隊2004意大利大獎賽前瞻
邁凱輪F1意大利大獎賽回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