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5日訊】自一九九六年以降,一向令台灣引以為傲的低失業率逐漸升高,迄二○○○年下半年,又受到國際景氣趨緩、國內投資衰退而雪上加霜,致失業勞工未減反增。其中,很難再尋得第二春的中高齡失業勞工最受關注,尤其他們受〈勞基法〉退休規定之限制而有「制度性失業」之苦惱,加上結構性失業問題嚴重,情況極其嚴峻。因此,產官學研各界為解決迭創新高的失業問題,苦思良策。
政府部門認為,要根本解決失業問題,長期仍需靠政策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如落實推動「投資台灣優先具體方案」、「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等政策來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投資、振興經濟。至於最受矚目的中高齡失業問題,經建會與勞委會共同研擬「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短期解決方案因應。該計畫編列二百億元追加預算,開創與國發計畫相關之各項公共服務工作,共核定一百二十個工作計畫,包括一百一十八項公共服務工作計畫、一項中小企業人力協助計畫及一項臨時性季節性公共服務計畫,預估提供失業者七萬五千個就業機會。該計畫於二○○三年六月五日經立法院審議三讀通過,同年六月十八日總統公告實施。
公服計畫一年平均增加七萬五千個就業機會,期使失業率於二○○三年底前降至4.5%以下,其目的在促使中高齡等弱勢勞工盡可能獲得工作、減少失業者對消極的失業保險給付之依賴,並期盼公共服務工作可繼續發展為新的服務業、全面改善生活環境與品質。因此,檢視公服計畫目標實現程度的對象即為失業率、經濟成長率、公服計畫與失業給付的替代關係、對弱勢勞工就業的協助等項。
公共服務能促進經濟發展嗎?答案非常清楚:「短期能,但這是國民所得帳必然的結果,因為是政府的追加預算,等於政府從空中灑錢。但是,其中所帶來的負面效果不在GDP計算範圍之內,因此不能沈溺於經濟發展的數字當中。」
可以確定的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只是一小部分人,這點可由公服計畫吸引約四成的非勞動力(係指不在勞動市場之內)進入可資證明。與其動員如此龐大的經費與組織,再加上層層的行政作業,有形(二百億追加預算)與無形(管理成本、公務人員閒置效果)的成本早已超過公服計畫所能發揮的效益(包括進用人員的所得及公服所增加的效能),還不如以社會救助案辦理,一方面可以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又可降低行政成本。
但是,政府為避免「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於即將面臨畢業之失業潮期間驟停,並考量該計畫確實能發揮幫助中高齡等弱勢失業勞工的功效,已於二○○四年六月通過「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二○○四年下半年後續配套措施,由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勞委會、退輔會及原民會等九個部會(原為十六部會)共同籌措六十四點九億(原為二百億元)餘元,提供約四萬六千個(原為七萬五千)半年的就業機會。
在推介資格方面,亦增加兩項新的限制:(1)未領取軍公教或勞基法退休金者;(2)家戶(所得稅申報戶)年所得未超過一百萬之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或受撫養親屬。由此觀之,公服計畫朝向縮小規模與資格限制趨嚴的方向進行,這點值得肯定。──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