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雲:日本沈淪

林思雲

人氣 19
標籤:

【大紀元10月26日訊】人們常把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比作一個奇迹。日本經濟1960年代超過英國,1970年代超過德國,到1980年代,日本的GDP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二,直逼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美國。當時經濟學家們紛紛哀歎美國已經走向沒落,預測日本將在21世紀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那時世界上到處流傳著日本神話:什麽日本經驗、日本模式、東方儒學價值觀念等等,學習日本經驗的亞洲四小龍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起飛,一時間日本經驗成爲經濟學家們開口必談的“四字經”。

‘繕M而進入1990年代後,一直被經濟學家們看好的日本,經濟成長的勢頭突然出現了停頓。近10年來,日本經濟每況愈下,近幾年還出現了戰後首次的經濟負增長,失業率也一路攀升到歷史最高記錄。雖說日本經濟是外向型經濟,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較大,但1990年代世界經濟是繁榮的,美國、歐洲的經濟情況都很好,西方七大經濟強國中,惟有日本經濟一直低迷不振。現在最樂觀的經濟學家,也對日本的經濟連連搖頭,人們不禁要問:“日本怎麽了?”。

‘瞻擖輓~境的根源,可以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和“國際競爭力的低下”兩個方面來理解。下面就試圖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一些分析探討。

‘瞻@、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糧y成日本經濟低迷的原因之一是來自中國的衝擊。中國在高技術領域方面尚不足對日本構成威脅,但在低技術領域方面卻對日本經濟造成不小的衝擊。不少人認爲日本以生産高技術産品爲主,中國的低技術産品應該成爲日本經濟的互補,爲什麽會對日本經濟造成打擊呢?這是因爲高技術商品大多是由大量零部件構成,而這些零部件中的相當一部分只要低技術就可以製造。比如小轎車是高技術産品,但小轎車中所用的螺絲釘、擋泥板、開關、旋鈕等部件,用簡單的技術就能製造出來。

‘瞻擖誑?#29987;高技術産品時,有明顯的社會分工。掌握高技術的大公司是領頭雁,帶起一批低技術的中小企業。例如轎車的生産,豐田、本田等大公司負責車體設計、引擎開發等高技術部分,而螺絲釘、擋泥板、開關、旋鈕等低技術部分,則由中小企業負責。製造轎車這樣高技術産品的大公司因爲利潤豐厚,員工的工資高一些對産品價格的影響並不很大,而製造螺絲、旋鈕等利潤微薄的低技術産品的中小企業,員工工資的高低就對産品價格有很大影響。

‘瞻什磣麰眸}放以來,對國外放開了廉價勞動力市場,很多日本大公司開始考慮到中國訂購螺絲、旋鈕等低技術産品。中國生産的螺絲、旋鈕等的質量,並不比日本産的差多少,但由於兩國勞動力的差價,中國産品的價格比日本低得多。由於資本家都是唯利是圖,從中國訂購零部件可明顯降低産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利潤,所以日本大公司紛紛把大量簡單零部件訂單轉移到中國,使原來生産這些簡單零部件的日本中小企業陷入破産倒閉的危機。

‘瞻擖貌漱中p企業雇傭了日本三分之二的就業勞動力,大量中小企業的破産倒閉意味著失業人數的增加。近幾年來,日本的失業率猛增,現在完全失業人口已達337萬人,占整個勞動人口的5.6%。儘管日本大公司大量向中國定貨造成很多中小企業的破産倒閉,但由於資本主義企業以追求利潤爲最大目標,資本家並不關心國家的失業問題,也不想犧牲自己公司的利潤來緩解國家的就業問題,所以日本大公司向中國訂購簡單零部件的風潮越刮越盛,今後日本的失業人口還將進一步向上攀升。

‘瞻擖趕ㄓF把簡單零部件的生産轉向中國外,還把生産過程中的簡單勞動部分也轉移到中國。即使是高技術産品,生産過程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簡單的組裝工作。這些工作儘管比較簡單,卻費時費力,是所謂勞動密集型工作。象彩電這樣的産品,有上千個細小零件需要人工焊接組裝,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中國組裝出的彩電,自然比勞動力成本高的日本組裝的彩電價格更便宜。松下公司到中國去組裝彩電,那麽松下公司生産的彩電就可以比其他公司的更便宜,就會贏得更多市場。這樣一來,東芝、索尼等公司爲了與松下公司競爭,就不得不把組裝工作也搬到中國。因此只要有一家公司把勞動密集型工作轉移到中國,其他同行業公司就不得不也跟著轉移,這就是所謂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禮滼珧奀K集型工作轉移到中國,必然減少日本國內的就業機會,形成産業空洞化,這也是日本近年來失業率猛增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人認爲日本可以把低技術産品和勞動密集型工作轉移到中國,集中力量發展高技術産品。但搞高技術的研究開發,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較高,有能力承擔高技術開發工作的高素質人口,占人口的比例有限,大部分人並不具備這樣的素質,只能從事較爲簡單的勞動。儘管提高教育水平有助於提高人口素質,但這並不能改變低素質人口占大多數的自然規律,不可能全民都是發明家。

‘穠韘~來世界經濟界出現明顯的“經濟全球化”傾向,即跨國公司進行生産的國際分工,發達國家搞高技術部分,發展中國家搞低技術部分。由於日本把低級術的工作轉移到中國,日本國內的低級術勞動力自然出現過剩,所以低級術勞動者的工資也出現下降趨勢。這種現象不僅在日本,美國也同樣有高技術勞動者收入增加,低級術勞動者收入減少的兩極分化現象,因此現在不少人反對 “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不僅在發達國家中造成貧富兩極分化現象,從長遠來看,對發展中國家也並無沒好處,因爲國際分工把低收入勞動分配給窮國,就等於把窮國釘死在貧窮柱上,不會有富裕翻身的那一天。此外經濟全球化還使窮國與富國的關係,從競爭與對抗關係變成主導與依賴關係。富國向窮國發訂單,窮國爲富國打工,如果窮國不聽話,富國就要收回訂單,窮國就要出現大量失業和社會不安,因此窮國無法對富國說“不”。以前中國與美國日本的關係是競爭關係,現在中國接受了全球化國際分工,已越來越走向對發達國家的依賴,中國的大量就業人口依靠外資生活,中國已經逐漸失去說“不”的資格。

‘?“經濟全球化”無疑是造成日本經濟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也同樣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爲什麽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情況要比日本好得多呢?顯然日本經濟的低迷,還有更加深刻的原因,這就是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呈現下降趨勢。

‘瞻G、國際競爭力的低下

‘礎酗H說日本經濟發展靠的是”拿來主義”,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一個新産品的出現,要經過發明、實驗、實驗成果商品化和大規模生産四個階段。日本並不擅長發明和實驗、卻很擅長將實驗成果商品化和大規模生産。日本企業的主要運作模式,就是引進歐美國家的實驗室階段高技術産品,然後將其商品化和投入大規模生産。電子錶、錄影機、液晶顯示技術等,都不是日本首先發明的,但日本首先突破了實驗室成果商品化的難關,贏得了豐厚的利潤。有人把這生動形象地比喻爲:在一桌飯菜中,日本人吃掉了最美味的一道菜。

‘瞻擖誚?#29234;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已有20多年,但日本在基礎研究方面卻比歐美國家落後很多。美國有百名以上的諾貝爾獲獎者,英國、德國、法國也有數十名,而日本算上文學獎與和平獎,也僅有十幾人獲獎,與其經濟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然而日本每年申請專利的數量,卻居世界領先水平,這也可以看出日本重技術輕學術的傾向。

‘織X十年來日本引進技術商品化的道路一直走得很順,但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情報資訊産業的興起,日本公司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不適應”。日本科研體制的特點是重集體輕個人,與歐美的個人本位科研體制截然不同。你問一個美國公司:“這項技術是誰發明的?”美國人會告訴你:“這是張三提出的想法,李四搞出的樣機,,,”;而你問一個日本公司:“這項技術是誰發明的?”日本人會告訴你:“這是大家一起搞出來的”。

‘瞻擖誘騆晡禶d目標明確的研究,比如彩電開發的研究目標很好確定,無非是螢幕更大一些,畫面更清晰一些,故障更少一些等,這樣的研究目標誰都可以想象和制訂出來。而情報資訊産業的研究目標卻不很明確,比如開發一個新型的WINDOWS,這個WINDOWS具體應該是什麽樣的?上級就很難給下級制訂一個具體的研究計劃。軟體等情報資訊産業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研究人員個人的創造能力。在需要較多個人獨創性的科研方面,日本的集體本位研究方式就顯得力不從心。

‘瞼堳e日本自稱在情報資訊領域方面落後美國5年,但1980年代末期情報資訊産業興起時,日本並不比美國落後,當時日本在硬體的微電子技術方面甚至比美國還先進。海灣戰爭中名噪一時的美國“愛國者”導彈,就使用了日本造的微電子晶片。開始時日本也曾想在軟體方面與美國一拚高低,但終究沒有搞出像樣的産品,最後不得不引進照搬美國的軟體。日本也曾想在微機中央處理器 CPU上與美國較量一番,但最終敗下陣來,只有在電腦記憶體方面尚有一定的優勢。

‘瞻擖誚b電腦記憶體方面有一定優勢,是因爲電腦記憶體的線路非常簡單,一個記憶單元由一個電容和一個電阻組成,只要在有限的晶片上做出更多的電容和電阻,就能造出記憶體量更大的晶片。因此記憶體的研究思路十分簡單,就是設法在一塊晶片上作出更多的電容和電阻。而研製新型的中央處理器CPU,研究思路就要複雜得多,什麽樣的線路設計才能獲得更高的速度?這需要較多的獨創和發明。而日本的自上而下長官意志型研究體系,就不適應這種需要較多獨創性的科研工作。

‘穠韘~來日本的電腦記憶體製造又受到韓國的嚴重挑戰。韓國也是日本模式,也是自上而下的長官意志型科研體系,所以韓國的産品結構與日本酷似,日本搞什麽韓國就搞什麽。日本搞汽車、造船、家電、電腦週邊硬體,韓國也跟著搞這些。韓國的模式是高價引進日本的生產線,然後憑著韓國的勞動力成本低廉,在價格上與日本貨競爭。現在韓國已超過日本成爲世界上最大的電腦記憶體生產國,這並不是因爲韓國產記憶體比日本的技術更新,或韓國貨比日貨質量更好,而僅僅是由於韓國貨更加便宜而已。

‘?“重集體輕個人”不僅是日本的問題,也是東亞各國的問題。1990年代初,有人提出中國應該重點發展軟體工業,因爲軟體發展幾乎不要資金投入,只要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就行,正好符合中國資金短缺和人力資源豐富的國情。可是到現在爲止,中國的軟體工業並沒有搞出什麽成果,除了外國人不搞的中文軟體外,中國沒有拿出任何獨創性的軟體産品。中國的文化傳統適合搞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科研,比如“兩彈一星”,卻不適合搞自下而上的獨創性科研。儘管軟體發展投入少見效快,亞洲四小龍的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也沒有一個擅長搞軟體發展的,這些國家的工業模式都是日本模式而不是美國模式,因爲這些國家的文化傳統拒絕它們走美國道路。

‘臍H著情報資訊産業的興起,對個人發明性和獨創性的要求越來越多,而長官意志型的日本研究開發模式遏制研究人員的發明性和獨創性,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因此日本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呈現下降趨勢。現在日本除了在汽車、家電、材料等傳統工業方面有一定優勢外,在新興的情報資訊工業、生物工程方面,都與美國有相當的差距。日本似乎已成爲舊時代的恐龍,越來越難以應付新時代的挑戰。

‘竅磢熄峇u業是家電和汽車,1950年代末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訪美,當時的副總統尼克松在與赫魯雪夫進行廚房辯論時,曾自豪地說美國的航太技術雖不如蘇聯,但美國的彩電技術卻遙遙領先。可是進入1960年代後,美國的彩電工業受到日本産品的嚴峻挑戰,終於全軍覆沒。美國的汽車工業也在日本車的競爭下一蹶不振,到1980年代,美國經濟似乎已不是日本的對手。如果 1990年代美國的工業體系還是傳統的家電和汽車,日本經濟超越美國是必然之事。

‘礎i入1990年代後,美國又新創一門情報資訊産業,爲美國帶來10年的經濟繁榮,也爲美國重新樹立起經濟霸主的地位。現在美國和歐洲又在遺傳基因技術方面有所突破,21世紀生物工程無疑又是一個新興産業,而日本在生物工程技術方面,又比美歐落後不少。日本在情報資訊産業上與美國競爭,吃了一個大敗仗,有人將其比作日本的第二次“戰敗”。在未來生物工程的競爭中,日本似乎也提前顯露出敗迹。21世紀的日本還有多少國際競爭力?日本的專家學者爲此十分擔憂。

‘繒L去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靠的是“官民一體”的政府主導型經濟。政府主導型經濟的優點是:制定明確的戰略發展目標,集中人力物力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當年日本政府提出“汽車立國”、“電子立國”等國家戰略發展方針,在幾十年內把日本建成了汽車和電子大國。政府主導型經濟對於發展傳統工業是較爲有效的,政府可以計劃年産多少萬輛汽車的發展計劃,卻無法計劃每年搞出多少個新發明。新興工業的發展動力在於企業和個人的發明創新,所以並不需要政府爲他們制訂什麽發展計劃,相反政府的干預反而是有弊無益。

‘瞻擖誑H前的成功得益於政府主導型經濟,現在的困境也來源於政府主導型經濟,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過日本經驗代表了東亞和東南亞的經驗,亞洲四小龍、馬來西亞、印尼也是學習了日本經驗,甚至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在相當程度受日本經驗的影響。現在日本遇到的難題,也會是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已經或即將遇到的難題。 ‘?

‘繚磽~日本走紅的時候,一些亞洲國家也跟著鼓吹西方人應該學習東方的儒學思想,現在已很少聽到“東風西漸”的論調了。日本人現在也感到創新意識的重要性,想對現有官僚企業體系進行改革,但由於長年的傳統思維方式根深蒂固,很難在短期內實現明顯成效的改革,日本人把希望寄託到下一代人身上。爲了改變日本人獨創性的不足,日本政府去年進行了教育改革,大幅度減少中小學學生的課程和學習內容,試圖改變以往填鴨式知識灌輸體系,引進歐美的啓發引導式教育方式。

‘繕M而不少人也對這種教育改革抱有憂慮。中國古代有“邯鄲學步”的寓言(莊子):一個宋國人到了趙國首都邯鄲,看到邯鄲人走路的樣子很好看,於是開始學邯鄲人走路。結果邯鄲人的走路方法沒學會,又忘了自己以前的走路方法,最後只好爬著回去。一些日本人擔心日本教育改革的結果會象“邯鄲學步”那樣,下一代年輕人沒有學會西方人的獨創性,卻又丟掉了日本人以往勤勞和服從的好傳統,高不成低不就,更加糟糕。當然日本教育改革會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尚有待於實踐的驗證。

‘瞼H前人們常說“英國病”,英國人過分重視學術研究,輕視技術應用,國家因此衰落。現在世間又多了一種“日本病”,日本人過分重視技術應用,輕視學術研究,日本會不會也因此而衰落下去?不過“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然日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但畢竟已打下雄厚的基礎,在5到10年內,日本還能維持目前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如果把歐盟算作一個國家,日本則是第三位)。但10年後、20年後的日本會怎樣,就只有上帝知道了。
‘?
2002年2月5日寫於日本’??font color=#ffffff>(//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金谷讓:對中國人留學日本的探究
林思雲:中國政治體制的致命隱患
小談日本的左翼和右翼
林思雲:日本的金牌成本和日本金牌大躍進的秘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