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張肇麟報導.攝影
**奧運回家 雅典蛻變**
建築評論家普羅泰斯特在《當代雅典建築》一書中載明,二十世紀中期,希臘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造成首都雅典都市人口遽增,政府缺乏資金解決日益嚴重的的住宅短缺問題,放任民間建商以最廉價的材料、最簡單的建造方式營建出設計品質粗糙的房地產建築。數以千計的廉價「水泥盒子」,讓歷史古城遭逢城市空間品質低落與交通雜亂雍塞的浩劫。
二○○四年雅典奧運為這個城市帶來轉變的機會,但是雅典奧運的相關基礎建設,於初期規畫相當緩慢,且施工中經常挖掘出歷史遺跡,停滯三年後,才於後五年的時間趕工完成。論其規模與速度,對於萬事不著急,又尊重古老、傳統與習俗的希臘人而言,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雖然奧運場館建設和籌備工作進展緩慢,而使得希臘在過去幾年飽受非議,然而最後的結果卻令人滿意。新地鐵、新機場、新高速公路、新體育場館……,各項基礎建設的升級,將雅典蛻變為具有都市空間品質的現代化城市。
象徵希臘驕傲的奧運主館由西班牙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洛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所設計,三百公尺長、七十八公尺高、九千公噸重的透明塑酯及鋼構屋頂,不可思議的前衛結構創意被希臘人視為是國家的驕傲。
雅典奧運會精采炫目的開幕式及閉幕式在此舉行,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體育場屋頂,也是最大的透明屋頂,而且它的屋頂在體育場主體工程完成後,才平移到現場組裝。
這座屋頂是懸吊式結構,其主要特色是兩個金屬的拱門縱向橫跨體育場上方,各自支撐一座圓形屋頂。重達一萬七千噸的屋頂則依靠雙拱門的支撐懸在空中,覆蓋面積達兩萬五千平方公尺,涵蓋七萬五千名觀眾席。在主會場旁的自行車競技場,是一個整體的框架結構,不同於主館建築的兩翼結構。
菲利斯佛斯廣場和水濱景觀雕塑企圖營造出濱海地景的延續。 |
奧運景觀橋位於進城的交通節點上,聖地牙哥.卡洛特拉瓦以其一貫的結構美學,將橋轉化為都市的入口門戶意象。雕塑家耐拉.古蘭達(Nella Golanda)設計的菲利斯佛斯廣場和水濱景觀雕塑(Flisvos Square and waterfront landscape sculpture),企圖整合街道家具和廣場鋪面,營造出海邊延續不斷的地景,石材切割的線條與拼法,宛如繪畫中動人的筆觸。
奧運會順利成功,給雅典帶來極高的聲譽,但預算卻不斷追加到近七十億歐元,奧運會後奧運場館設施的維護所費不貲。在九月份殘障奧運會結束之後,維護費用過高的場館將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奧運村也將轉化為國民住宅,照顧低收入家庭。希臘政府也將大多數的奧運設施轉賣給民間企業,將之轉型成展演中心、水上樂園。
**今昔對照──希臘國家銀行總部新館 (National Bank of Greece Headquarters)**
希臘國家銀行總部新館座落在雅典繁忙的市中心徒步區中,是瑞士建築師馬里奧‧博塔(Mario Botta)的作品。博塔的建築擅長以清晰的空間層次與簡潔的現代幾何造型元素,解決複雜的空間機能問題;並從歷史記憶和地方文化擷取養分,捨棄過多的玻璃帷幕,改以傳統的磚塊堆砌彰顯建築的文化性。
希臘國家銀行總部新館,就興建在羅馬時期舊城入口的城門上,一樓中央挑空完整保留城門的考古遺跡,兩側入口處以玻璃地板架高,讓徒步街上漫步與前來洽公的民眾,皆能領略文化歷史與現代建築共構之美。
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所著《場所精神(Genius loci)》一書提到,場所精神的形成,是利用建築給予場所的特質。並使這些特質與人發生親密的關係……。
場所(Place)必須包含時間、文化與建築所涵蓋的整體環境,希臘的聖多里尼島上的建築,是場所精神的最佳典範。
聖多里尼島上的建築因為火山島形成了高低落差的特殊地形,並發展出了因地制宜如梯田般的立體化聚落;錯落有致的屋頂陽台,提供了有機而連續的開放空間。
愛琴海夏季的豔陽與冬季的狂風形成特殊性氣候,適切地反應在小開窗的白色承重牆式建築與彎曲狹窄的巷道。
這種高度尊重環境和諧、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積累了幾百年地域特色與工匠技藝的聚落建築,正是場所精神的最佳寫照。
台灣離島過度的人工建設,大量複製台灣本島上毫無特色的硬體工程,堆砌在原本很有地域特色的地質、生態與歷史敏感區域上,對比聖多里尼的場所與美學精神,顯然有太多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鏡的地方了。
聖多里尼為場所精神之典範。 |
**場所精神──聖多里尼(Santorini)首座世界文化遺產 雅典衛城**
希臘首都雅典(Athens)位於巴爾幹半島南端,三面環山,一面傍海,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自古即有「西方文明的搖籃」之美譽。
西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興建衛城,城市逐次擴展,雅典建築於西元前四世紀達到顛峰。
今日雅典人口近四百萬,保留了羅馬時代、拜占庭時代、新古典建築時代的建築遺跡。
雅典衛城(Akropoli),座落於雅典市中心山丘上,城堡建於高約一百五十公尺的陡壁上,其中最顯著的建築—巴特農神殿(Parthenon)距今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厚重的白色大理石構築出古希臘對稱、平衡的建築美學。
巴特農神殿被譽為古希臘文明的象徵標誌、人類藝術史上的巔峰之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其列為第一座世界文化遺產,更以其山形牆和柱廊意像抽象簡化,設計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LOGO。
巴特農神殿建築規模宏偉,周圍有四十六根大理石圓柱。從一九八三年至今已超過二十年的修復工程曠日費時,不急不慢的巴特農神殿修復工程,雖然摒除於雅典奧運必須完成的「形象工程」之外,但是雅典人對於巴特農神殿修復和辦奧運會的「回歸傳統」理念是相同的。
所有修復巴特農神殿的大理石,皆取自兩千四百多年前建造時的同一個礦場,以確保修復的建材與千年前興建的建材同為孿生兄弟;相對的,二○○四年雅典奧運會仿照傳統,為獲獎運動員戴上橄欖枝編成的花環桂冠,並以「奧運回家」為琅琅上口的動人口號,有異曲同工之妙。
亞克波里斯山丘衛城及巴特農神殿。 |
巴特農神殿旁的古劇場(Odeon of Herodes Atticus)是每年夏天希臘藝術節(Hellenic Festival)戲劇與音樂項目的表演場地之一,每年不乏帕華洛帝、雅尼等國際音樂巨星在此演出。
艾雷克提歐神殿(Erechthelion),是西元前四○七年為了祭祀雅典娜和海神波西東而建,特殊的六個大理石雕成的女神像柱,成為古典建築特殊的典例。
建於西元前六世紀的奧林匹亞宙斯神廟(Olympeum),曾經是希臘最大的神廟之一,如今僅剩下十五根大理石柱子。(//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