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破記憶機制之謎

標籤:

【大紀元10月14日報導】(據明報新聞網報導)中大研究員與美國研究機構合作,解開短期記憶化為長期記憶的機制,發現一種蛋白質起關鍵作用。

科學家很久以前已發現記憶可分為兩種: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前者只可延續數秒或數分鐘,例如讓我們可以記著,並打出一個平常甚少用的電話號碼,而事後便會完全忘記;而後者則可保留較長時間,而且不容易去掉。

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及康乃爾大學合作,他們發現一種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素(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蛋白質,一直被認定為神經元必需的營養因素,原來也是長期記憶形成過程中的一種關鍵蛋白。

研究人員分別在正常和基因敲除小鼠身上以電生理技術作實驗,發現在牠們的海馬區(腦部組成記憶的一個重要部位)內,BDNF是造成長期記憶的細胞機制–晚期長時程增強–表現時所需的唯一主要蛋白質。研究人員亦發現一個酵素系統,是製造活躍的BDNF的決定性因素;這項發現為將來深入研究長期記憶形成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有關的研究結果將於今日(10月十5日)出版的國際權威雜誌《科學》中公布。

從這項研究的結果,研究人員推斷,當大家要記著某些事物時,例如準備考試,必須依靠tPA/ plasmin酵素系統,來製造和釋放活躍的BDNF。如果這個過程出現了問題,長期記憶的形成亦會受阻。

中文大學生理學系容永豪教授指出,要應用這些理論,仍然為時尚早,但有一點可確定:我們對記憶形成的過程了解得越多,找到藥物或其他途徑去加強學習和記憶,或者治療因各種疾病而出現記憶失調的機會便越大。

這項研究的主要部份由研究員彭文慧負責,彭文慧是中大醫學院生理學系的研究生,剛獲得博士學位。她唸大學時是主修物理的,沒有任何生命科學方面的研究經驗。她在容永豪教授指導下接受了一年多的研究訓練後,便加入了由魯白教授主持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轄下的神經發育和可塑性研究實驗室,參與一項共同研究計劃。彭文慧只用了一年時間便解開了長期記憶組成之謎。

相關新聞
高蛋白飲食不利懷孕
英科學家發現學習第二種語文有益大腦
八成菲國家庭沒錢買食物
河北巨貪李真死刑前對話實錄 揭開腐敗秘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